“商务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
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
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一是
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通讯
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
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
信息、
高级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存在差异。在发达的
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在
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
用“三赢”模型来解释解释
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理,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
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
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
人才、
信息、
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
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赵弘研究员把这一总部经济模型又称为“三赢模型”。
总部经济理论两手托着两种需求:一种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满足解决
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
人才瓶颈的需求;另一种需求是满足
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过程中,
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述两种需求在
总部经济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方面,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到
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
人才、
信息、市场等优势寻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留下总部、吸引总部聚集带动
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
企业按照
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
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
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
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总部经济形成了
第二产业与
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在
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
中心城市的
信息、
技术、
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