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志
1994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商河县志》是1994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商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简介
新编《商河县志》 自1982年2月始修,共搜集各种资料950余万字,1994年8月出版。本志上限为1840年,下限至1990年。全书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劳动人事、民政、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人物。
商河县隶属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腹地。隋开皇十六年(596) 置县,因有?水流经,故名?河县。宋元?元年(1086),?河县改为商河县。1990年, 全县总面积1162平方千米,辖6镇、15乡;人口556178人,有汉族、回族、满族、 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8.8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78人。 全境无高山和丘陵,地势平缓,属华北黄泛冲击平原。主要河流有10条,总长273千米, 均属海河流域徒骇河水系和德惠新河水系。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地下水及引进客水,水资源总量为37000万立方米。商河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6℃,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境内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属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范围,已探明石油储量5000万吨、天然气30亿立方米,开发面积32.8平方千米。 历史上的商河,素以“七十二洼”著称于鲁北,长期贫穷,自明代就有“遇丰倍收、遇涝则一苗不遗”,“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的记载。旧商河,旱涝频繁,土质碱化,无力抗御自然灾害,“一收胜十秋”只能是人们的祈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河人民进行了沟渠路林配套建设、旱涝碱综合治理等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1978以后,兴修“引黄”配套工程,建造桥、闸、涵洞,开挖新内河,新植各种林带。1990年,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平均每公顷产量4395千克,农业总产值52476万元,是1949年的19.54倍。商河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被国家定为全国小麦、 玉米商品粮基地县、 山羊板皮生产出口基地县和全国秸杆养牛“十佳”示范县。一批名优产品,如“天坛”牌衬衫、仿波斯地毯、什锦锉刀、布绒玩具等畅销国内外。铁编生产历史悠久,在全国享有“铁编之乡”美称,主要产品有镀锌铁丝网不锈钢丝网、电焊网、金属网等20多个品种、100多种规格,远销美国、日本、德国、伊朗等国家。1990年完成工业产值46172万元,是1949年的856.62倍。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财政收入为1328.5万元,是1949年的4.7倍;年末储蓄余额由1949年的零增长为1539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9334万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5.38倍。 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时期,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虽历经千年沧桑,但仍兴盛不衰,发展,被列为全国三大秧歌之冠。商河鼓子秧歌,演出形式就像古代的战阵,以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充分展现了山东大汉的威武、雄健和坚韧、豁达的齐鲁古风,是中国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商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舞蹈艺术之乡”,是闻名遐迩的鼓子秧歌之乡,誉满全国,名扬世界。 商河人民为反抗外来入侵和阶级压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862年,城东北小屯村村民薛鳌率众进城抗捐,并为此献出生命。1892年,瓦屋头村杨四为反贪官污吏,联络城南百余村的几千人围困县城,取得胜利。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商河团民火烧教堂、怒杀教首。1929年城内几所学校的师生发动了驱逐反动县长的斗争。抗日战争期间, 商河人民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有427人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期间,有9275人参军参战、951人光荣牺牲。商河县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现存文物有:商纺轮、战国罐、汉红陶鸡、明玉杯等。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历史上先后修志9次,其中成书并流传的有4部。第一部《商河县志》纂修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由知县曾一侗主修,崇祯十年(1637)知县贾前席又续修,全书7万字。第二部纂修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 ,知县龚廷煌主修,17.6万字。第三部为《新编商河乡土志》,成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前任知县陈敬棠总纂,5.4万字,仅存手抄孤本。第四部为《重修商河县志》,成书于民国25年(1936),县长石毓嵩主修,40万字。
参考资料
文津搜索.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7:5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