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
中国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公办高校
商洛学院(Shangluo University)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陕西省首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单位,是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发起单位。
历史沿革
1976年,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成立。
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
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
1987年,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
2011年7月5日,陕西省教育厅和商洛市人民政府在商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省市共建商洛学院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学校成为陕西省第三所省市共建高校。
2014年,入选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5年11月8日,成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发起单位。
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年5月11日,陕西省教育厅与商洛市人民政府第二期共建商洛学院签字仪式在商洛学院举行。
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
2018年,入选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
2021年11月24日,陕西省教育厅与商洛市人民政府共建商洛学院第三期签约仪式在商洛学院举行。
2022年12月9日,商洛学院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
2023年1月,依托商洛学院建设的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900余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6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青年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项目23人次,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国家级师德标兵、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9人,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36人次;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科建设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陕西省优势学科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省级“一流专业”11个,8个实践创新平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46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0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110余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个。
据2023年7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9人;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4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100余项,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个。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2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100余项。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4项,陕西赛区省级复赛8金、40银、41铜优异成绩。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17个省级研究平台,22个市级科研平台。建成2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校外博士工作站、3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拥有全国冶金矿产固废资源化匠心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5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10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推广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4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6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9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84项。
学术资源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50余万册,纸质期刊985种,报纸61种,视听资料近5800多件,内容基本覆盖了学院各个学科和专业;购买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学术视频、万方学术期刊、森途学院、3E英语多媒体资源库等电子资源;收藏有《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建设有地方文献资料室,收藏了以贾平凹为主的“商洛作家群”作品及作品研究,还收藏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商洛地方文献等。
商洛学院学报》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商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开设了“政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化学与材料工程研究”“生物技术与医学研究”“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数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等栏目;是国家认定的首批合格期刊和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RCCSE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21年获评“全国教育院校学报优秀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血虚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格林威尔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计学、财务管理、音乐学、学前教育、护理学5个专业举办ICC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项目;与鄂、豫、陕10所高校联合组建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陕南三市地方政府及高校联合成立陕南发展研究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商”是元代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所写;“洛”是唐代政治家、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所写;“学”是唐代书法家李邕所写;“院”是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校徽是学校的象征。
学校徽志为圆形。红色环形上方为白色的中文校名“商洛学院”,下方为英文校名;中间为英文“SHANGLUO”之缩写“SL”和飞翔的仙鹤结合在一起,体现学校的名称和办学地点。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红色,校名文字颜色为白色;学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蓝色,校名文字颜色为白色。
精神文化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最早见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晋朝荆州剌史陶侃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励志勤力,屡立战功,史书中有“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的记载。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决不停止自己的努力。宋代大儒朱熹对“止于至善”作了阐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止于至善”,就是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
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
学校的校训语出《史记》,意为博学广鉴,融会贯通;秉性刚直,行为端正。
积学酌理 崇贤彰善
前句出自《文心雕龙》,意为:积累学问,明辨事理;后句出自《册府元龟》,意为:尊崇贤良,表彰善行。即积累学问,明辨事理;尊崇贤良,倡导善行。
重教行道 守正出新
“重教”,语出《礼记》,意为:重视教育;“行道”,语出《孝经》,意为:探求真理;“守正”,语出《史记》,意为:恪守正道;“出新”,语出《汉典》,意为:开拓创新。即重视教育,探求真理;恪守正道,开拓创新。
勤学尚德 明辨笃行
“勤学”,语出《东观汉记》,意为:勤奋学习;“尚德”,意为:崇尚德行;“明辨”,语出《礼记》,意为:辨别是非;“笃行”,语出《礼记》,意为:纯正踏实。即勤奋学习,崇尚道德;辨别是非,纯正踏实。
学校校歌是由学校教师米忠良作词,作曲家王立平谱曲的《正道直行做栋梁》。
社团文化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社团31个。2023年4月,学校大学生艺术团、音乐协会、清商汉服学社以及尚漫缘动漫社相继开展了社团文化活动,包括“十二花神齐探春,共赴一场花朝宴”活动、“‘锋’华正茂恰少年”主题活动、“激舞飞扬 魅力青春”主题宅舞活动等。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该陈列室建于2014年8月,总面积150平方米,是国内首家专门展示秦岭原矿、尾矿及产品的陈列室。陈列室内设有矿产资源分布沙盘模型和三个展区。
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始建于2004年,主要陈放展示具有秦岭地域特色的植物标本、中药材标本、土壤水样标本以及系列研发产品等。
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于2014年建设,有图书资料1万余册,贾平凹先生的所有作品和大部分研究资料均有收藏。
商洛红色文化资料馆于2015年3月建成,该馆占地310平方米,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布局精巧,可容纳50人以上培训。馆内藏有红色图书15300余册、图片70幅及实物,涵盖长征、根据地、革命回忆录等史料,真实记录了商洛革命历史,对研究商洛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校区情况
丹江校区
该校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商丹循环工业园商丹大道。
北新街校区
该校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10号,规划建设教学实验楼A-D、图书馆、学生宿舍楼A-D、学生服务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学术交流中心等16栋建筑。
张村校区
该校区位于商洛市区东15公里,南临西合铁路、312国道和商洛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占地54亩,原有建筑物40栋(处)、建筑面积9616平方米。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省级教学名师.商洛学院.
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4:5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