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羊舞,山东省鄄城县传统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商羊舞”流传于菏泽市鄄城县杏花岗村一带,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性民间舞蹈。春秋时期的鄄邑就位于当代的黄河南岸,到了战国时期,鄄城已是个相当繁华的城邑,据《濮州志.古迹》载:“旧城东北三里有杏花岗。”是濮州八景之一“杏岗春色红十里,夜听谷林撞晚钟”的出处。而发源于杏花岗古老的“商羊舞”,在流传了数千年后,仍延续下来。
商羊舞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办证》:“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聘鲁向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样也…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顷之大雨,水溢汪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跳神》篇也记述了商羊舞:“妇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在清末,济南及北京两地请巫做跳神者,均屈一足跳“商羊舞”。原始淳朴的“商羊舞”,由于巫师用于跳神捉鬼,更使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956年,北京军区政治部四位文艺工作者来到鄄城,到杏花岗与跳商羊舞的艺人共同排练了商羊舞,这四位文艺工作者再三叮嘱跳舞的艺人:商羊舞是濒临绝迹的古代舞蹈,全国只有杏花岗保留下来,希望引起重视,能一代代传下来。同年,县文化馆舞美工作者赵子琳对商羊舞进行挖掘整理,并搬上文艺舞台,参加了山东省民间舞蹈音乐会演。
2005年1月,中国戏曲研究所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部分专家教授又亲临杏花岗观摩了商羊舞的表演。当代,商羊舞又重新活跃在鄄城民间,有时与“高跷”、“花车”、“旱船”、“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形式同时演出。
2007年4月,鄄城县文体局又指定专人到杏花岗与老艺人进行座谈,对商羊舞做了文字记载并拍摄了录像,并对此舞的谱系传承人进行了认真的登记造册。
舞蹈特色
音乐特点
此舞蹈伴奏乐器主要是民间打击乐器,鼓、锣、钹、梆等。根据人们的情绪和场合的需要,当代又增加了管弦乐器,如笛、笙、二胡、坠琴等。
表演形式
古代,跳“商羊舞”的均为男性,女人是不允许进入场地表演的,该舞动作幅度大,难度高,腾空跳跃动作力度强,一组接一组,一队接一队,轮番蹦跳,轮流休息。当代舞者男女各半。在乐队的伴奏下,舞蹈队员手持响板有节奏地撞击,发出脆响,口中学着商羊鸣叫,模仿商羊的动作,边舞边变换队形。队员上场称“上山”,基本动作或单足蹦跳,或双足交替抬起跳动,但不准双足同时落地。双手各执的响板在胸前竖立撞击,每次撞击时,一足抬起跳动向上,一足落地直立。队形或交叉进行,或做卷帘状内转,旋即外转。可做“泰山压顶”式跳动,即女队员蹲下手执响板撞击,男队员站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圈,手执响板向下撞击,以模仿商羊鸟在欢快起舞。亦可男队员蹲下,女队员站立做如上动作,交替活动。也可做“低头”式,即男女队员分队,使男女队员的响板相互摩擦,并有节奏地击打。舞蹈动作循环往复进行。动作结束,便集体跳动退场,亦称“下山”。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乡间民俗之中,千百年来,一直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乡土瑰宝”。是鄄城人民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期盼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鄄城节日习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已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传承人物
陈玉英,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商羊舞)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鄄城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56年,经过老艺人赵子琳的挖掘整理,商羊舞被搬上了文化舞台。
1990年,商羊舞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民间舞蹈篇。
1995年10月,鄄城县文体局、广电局共同对商羊舞进行了整理恢复,并着手选拔培训新人,还录制了“商羊舞”光盘。
2006年,商羊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8月,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调研山东”团队赴菏泽鄄城县开展了题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走进课堂可行性调查研究——以鄄城县商羊舞为例》实地调研。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商羊舞项目保护单位鄄城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8年9月14日,由鄄城县组织推送的《商羊舞》作为菏泽唯一入选的民间舞蹈在北京民族剧院演出中登台亮相,展示了鄄城文化和特色民间舞蹈的风采。
2018年09月25日,在庆“中国农民丰收节”菏泽市农民运动会暨鄄城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中,商羊舞在其中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