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原矛头蝮
蝰科原矛头蝮属动物
喜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himalayanu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科原矛头蝮属的动物,首次描述于2013年9月。
物种学史
2012年,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考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保护区新发现的物种。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张亮和东南亚爬虫学会Gernot VOGEL鉴定,这种大型蝮蛇属于原矛头蝮物种。经过半年的研究和稿件撰写,国际学术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正式发表了该物种,命名为喜山原矛头蝮。
形态特征
头侧具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被小鳞。头背棕红色,头侧黄白色,眼后具1条红褐色细眉纹延伸至下颌后缘。体、尾背面橄榄绿色,具48+19个镶黑色边的红褐色横斑。每条横纹在身体两侧各具1个相同颜色的斑块,有时与横斑相接。腹面灰白色,每枚腹鳞和尾下鳞上都杂有棕灰色和黑褐色斑。背鳞25-25-19行,除最外行光滑外,均具棱。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
意义
喜山原矛头蝮个体很大,最具特色的是其红头、红眼睛,性情凶猛,最大个体有1.5米长,生活在珠峰保护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南坡。此处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仍然保存了非常完整的食物链。而喜山原矛头蝮的发现完全颠覆了喜马拉雅山地区“荒凉、物种稀缺”的世界第三极印象,因为大型毒蛇的发现说明当地物种多样,且当地生态环境的原生度高,没有遭到破坏。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4:41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