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春宴》是金元之际文学家
元好问创作的
组曲,共四首
小令。第一首写人们欢庆春天的到来,为之相邀相聚喜排春宴;第二首着重刻画人们赏花折枝庆春来的雅兴;第三首主要写人们在春宴上的歌舞欢庆;第四首突出描写人们宴会之余寻访、赏玩春花的逸兴。四首曲子写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象,渲染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如堕春风,神迷春花,沉浸于春声春色中。全曲清新婉约,丽而不绮,纤而不佻,别具风致。
作品原文
【中吕1】喜春来2·春宴
春盘宜剪三生菜3,春燕斜簪七宝钗4。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香犹在5,柳破金梢眼未开6。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7,宜唱喜春来。
梅擎残雪芳心奈,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8。红袖绕9,低唱喜春来。
携将玉友寻花寨10,看褪梅妆等杏腮11,休随刘阮到天台12。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立春到来,应该采摘生菜和各种果蔬装满春盘;佩戴的春燕上斜斜地装饰着七宝钗。春风吹送着酒酿的香气透人心脾。排好春宴,大家一齐歌唱着《喜春来》。
梅花虽残,那洁白的花瓣上香气还在。柳树抽芽梢头一片嫩黄,柳叶儿还没长出来。春风和煦,吹满楼台。桃杏花苞儿刚裂开,这种情景正该高唱《喜春来》。
梅花托着残雪花蕊生冷,柳枝随着东风摇摆,像少女的眼睛张开。小楼台的宴席上摆满了盛酒肉的樽俎,宾主一起嗨。舞女红袖绕身,歌女低声唱着《喜春来》。
宴会后,携带美酒步出楼台赏花,看红梅褪妆,又看杏花初开。不要跟随刘晨、阮肇到天台。天台山的仙洞那么狭窄,难以尽兴,还不如先唱一曲《
喜春来》。
创作背景
根据题名“春宴”,可知这四首小令是在春天招待客人的宴会上所写的咏春曲。从内容看,这组散曲当为在金亡后作者退隐故乡时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组散曲共四首,全部写的是春景,表现春天到来时作者喜悦的心情。全曲清新婉约,丽而不绮,纤而不佻,别具风致。
第一首曲子描写了民间的立春习俗和迎春的欢悦。此曲句句有“春”,着意渲染迎春气氛,节令特征鲜明。春盘、春燕、春风、春酝、春宴、春歌,一派祥和的春气象,令人心醉。四首散曲中,以第一首的体式最为特别,散曲采用了巧体中的嵌字体形式。嵌字体可每句都嵌同一个字;或分嵌限定的某些字,如
贯云石《
清江引·立春》每句之首分别冠以“金、木、水、火、土”五字,每句又都用一个“春”字;又有的则是嵌数目。嵌字体以构思奇特取胜,其中也能表达一些特别的思想感情,在加强语气、增加形式美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此曲描写了民间的立春习俗和迎春的欢悦。人文与自然交融,动与静交替,意趣盎然。运用嵌字体连连咏叹春之到来,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首曲子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曲中用梅残香犹在,柳眼未开,东风和暖,桃杏绽蕾欲放等句渲染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如堕春风,神迷春花,沉浸于春声春色中。其内容不在“宴”,而在“春”。春之所以美,就在于“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梁
萧绎《春日》)。万物生辉就在这“动”与“变”的韵律中竞相展现。曲中所写也正是透过春日春风中的梅、柳、桃、杏的变化,以一种兴奋与喜悦的心情,唱出了早春的神韵,并预示着一个柳绿花红、春态婀娜的景象就在眼前。
第三首曲子描绘了春宴现场的情景。梅花托着白雪,柳枝随风飘拂。小楼台在玉梅、白雪的映照下,在柳枝的围护下,盛酒和盛肉的樽俎,摆满了宴席,主人与宾朋一面欢宴,一面观看歌舞,好不热闹。“柳倚东风望眼开”是说柳枝倚靠这东风,随风摇摆,像少女睁开的眼睛一样,一张一合。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柳枝的妖娆。
第四首曲子描述宴会后赏花的逸兴。春宴过后,携扶友人带着美酒步出楼台观花,看过褪妆的红梅,又观刚刚开放的杏花,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诗情满怀,联系自己的身世,发出了感慨:“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在这里作者表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但又要高出刘、阮一筹,决不隐逸避世,而是要担当起编撰金史的历史重任。这一句点题,说明了全曲的主旨。元好问自金亡后,一直不仕,在故乡构筑野史亭,专心致志,纂修金史,修成《壬辰杂编》《中州集》,保存了金代的作品和史料。作者在饮宴赏春时,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实在难能可贵。
这四首曲作通过拟人写梅花凋谢。古代文人多用残、破以形容年轻女子初尝情事或合欢甜蜜后的一种情状,看似婉约含蓄,实则直露通俗。这组散曲正是元曲“直”“俗”特点在早期的一种体现,因此说,这组曲子开了元曲风格之先河。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教授
肖东发、李勇《散曲奇葩:散曲历史与艺术特色》:这是一组以梅比喻少女的散曲。曲文充满春天的生机和欢乐的气氛,调子舒畅而和谐,在欢乐中透露出作者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金元之际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