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花草(学名:Eranthemum pulchellum Andrews)是爵床科喜花草属,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枝四棱形;叶对生,叶片卵形、椭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齿;白绿色叶状苞片大;花冠蓝色高脚碟状,筒部细,外被微柔毛;雄蕊2枚,稍外露;蒴果棒状;花期10月至次年3月,果期12月至次年5月。
植物学史
该属的名称Eranthemum可能来自希腊加词“ero”=钩子和“anthemon”=花的组合;该物种的种加词pulchellum是拉丁语形容词“pulcher”的缩写:“pulchellus, a, um” = 漂亮、可爱。
同义词: Justicia nervosa Vahl (1804);Eranthemum bicolor Schrank (1817);Eranthemum nervosum (Vahl) R.Br. ex Roem. & Schult. (1817);Eranthemum varians Billb. (1833);Upudalia pulchella (Andrews) Raf. (1838);Eranthemum grandiflorum Zipp. ex Span. (1841);Eranthemum edgeworthianum Nees (1847);Daedalacanthus nervosus (Vahl) T.Anderson (1867);Daedalacanthus scaber T.Anderson (1867);Eranthemum scabrum Wall. ex T.Anderson (1867);Daedalacanthus varians (Vent.) Voss (1895);Pseuderanthemum pulchellum (Andrews) Merr. (1912)。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枝4棱形,无毛或近无毛。叶对生,具叶柄,长1-3厘米;叶片通常卵形,有时椭圆形,长9-20厘米,宽4-8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或宽楔形并下延,两面无毛或近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齿,侧脉每边8-10条,连同中肋在叶两面凸起,背面明显。
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3-10厘米,具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片大,叶状,白绿色,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25厘米,顶端渐尖或短尾尖,具绿色羽状脉,无缘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短于花萼;
花萼白色,长6-8毫米;
花冠蓝色或白色,高脚碟状,花冠管长约3厘米,外被微柔毛,冠檐裂片5,通常倒卵形,近相等,长约7毫米;雄蕊2枚,稍外露。
蒴果长1-1.6厘米,有种子4粒,两侧呈压扁状,被紧贴的白毛。
花期春季。花期10月至次年3月,果期12月至次年5月。
产地生境
喜花草原产于印度、不丹、尼泊尔;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东喜马拉雅、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西喜马拉雅;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栽培于庭园供观赏。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美国(佛罗里达)、海地、牙买加、背风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安的列斯群岛、向风群岛有引种栽培。喜高温及光照充足的环境,耐热、不耐寒。生长适温20-28℃。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扦插繁殖。
春秋均可进行。插穗容易生根,种子亦可自播。定植时宜选择阳光充足之地,并施入基肥,成活后摘心促发分枝,保持基质湿润。
栽培技术
栽培管理:夏季可多浇水,冬季少浇,越冬温度10-12℃。温度过低时落叶,注意保温,可在冬季对植株进行修剪或强剪更新。每月施肥1次,以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每2周施液肥一次,但氮肥不宜过多。冬季停肥控水,老株要及时用新株更替,保持健壮和美观。
采收加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叶在夏、秋季采摘,鲜用。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味辛、甘、微苦,性平。全草可入药,根用于风湿。叶可以活血散瘀。用于跌打肿痛、清肝明目,健脾止泻。
观赏价值
喜花草是优良的观花植物,可孤植、丛植、片植于公园、庭园、水岸边等绿地,还可盆栽观赏。
植物文化
喜花草花语是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