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
习俗,在做订婚、
结婚、生孩子等喜庆的事情时,喜主家里除了大摆筵席以外,还要蒸一些喜馍馍来招待客人。如果喜馍馍蒸得好,主人就会更有面子,喜庆的色彩也更浓厚。客人临走,主人还要热情的送上几个喜馍,带回家给亲人吃,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
喜庆和
吉祥。
所谓喜馍馍,就是在蒸熟了的又白又大的馒头上,点缀上美观的红色的图案,因此也叫喜馒头。以前没有可食用的色素,用的都是一般的红颜料或红墨水,先把火柴棒或棉棒在颜料碗里蘸一蘸,着上色彩,再小心地点在白白胖胖的馒头上,大多是小小的梅花,也有几个小点围成的小圆形。这样简单的花形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好的,万一点斜了或太浓太淡都影响美观。所以人们别出心裁,就用苘(也有用大烟葫芦的,在自家院子里种三五株,仅供观赏)的果实,作为“印章”,直接蘸了颜料印在馒头上,既简单又美观。这样白里透红,好看极了,再加上馒头本身散发出来的诱人的清香,让人见了忍不住喜笑颜开。
人们对喜馍馍很讲究,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主食是地瓜煎饼,馒头是很稀罕的食品,所以很多人不大会蒸馒头。唯恐蒸的外形不好、火候不到、花色不美而丢了主人的面子。小时候,我母亲经常被邻居家请去帮忙蒸喜馒头,这不仅因为母亲的人缘好,关键的是她的手艺好,从和面发面到上锅出锅,都要严格把握。有时馒头出锅了,热气腾腾的,一时间熏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都急切地围过来,看看这锅馒头是不是蒸得成功了。如果馒头长的个子大发又光滑圆润,大家会赞不绝口。
以前喜馍馍除了在酒席上招待客人以外,还要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比如新女婿去岳丈家,礼品中总少不了一箢子喜馍馍。闺女出嫁,也要在衣柜里放喜馍馍,并且其中还要有几个特大的喜馍馍。这几个特大的喜馍馍越大,新媳妇在婆婆家也越显得有面子;如果太小了,新媳妇也会让婆婆家的人瞧不起,甚至被婆婆攥下把柄。馍蒸的大了,总要用更多的面粉,一般人家谁又舍得呢?已到达小康社会的现在,喜庆时虽然总少不了喜馍馍,但是远没有什么人在乎大小和多少了。逢上喜事,也不用自己动手蒸馍馍了,可以直接去馒头店订购。
9、
醒发二十分钟,冷水入锅,大火蒸二十分钟,关火闷五分钟。
10、出锅后的喜馍放至微热,用花模沾上红色,盖上花色
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