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曾经是
印度灰叶猴的
亚种之一,体型纤细。体长约58.5-64厘米,体重9.9-13千克,尾长达100厘米以上,
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颜色淡灰色到奶油色;背部、尾和大腿外侧颜色最深。耳和几乎裸露的面部黑色。前额的毛发在眉上形成一个
刘海。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灰叶猴头体长62-79厘米,尾长69-103厘米,颅全长12-14.5厘米,雄性体重9-24千克,雌性体重7.5-18。大型、善于漫游的叶猴,有长的后腿和尾,当穿梭于地面时尾高高翘起。体毛颜色淡灰色到奶油色;背部、尾和大腿外侧颜色最深。耳和几乎裸露的面部黑色。前额的毛发在眉上形成一个刘海。
初生时皮肤苍白,但在三个月前变黑;毛色也与成年不同,为棕黑色,到二至五个月大时成为浅灰色,成年才转成灰色。
头部圆,吻部短,四肢都很长,有长的后腿和尾,尾巴通常比身体长,当穿梭于地面时,尾高高翘起,呈土灰色或灰棕色。性别二态性,雄性略大于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最高可超过5000米的喜马拉雅高山森林和山地灌丛。主要活动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高山地带的山地松林或杉林里,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是地栖性较强的种类,每天80%的时间都是在地面上活动,由于冬天的积雪很厚,因此当地人还叫它雪猴。
生活习性
集小到大群,可多达25只,由单雄或多雄单元形成,成年雄性则有一个妻妾群。群体表现出很多关系甚好的理毛行为。每天要花上5个小时来互相理毛。叫声比较低沉,经常发出“呜波”的声音,既是成员之间联络的信号,又对相邻的其他种群起到占有领地的警告作用。无论是在地面上奔跑,还是在树枝上跳跃时,总是把长长的尾巴弯曲着高高地翘起来,显得十分的神气。它跳跃的本领很高,常常一纵身就达8米以上,还能从12米高的树上轻松地跳到地面。
喜马拉雅灰叶猴常在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出没,很喜欢空旷地方,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杂食性,食物由树叶、野果和某些昆虫及脊椎动物组成。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也在树上觅食,并显得相当灵敏,偶尔半臂跃和壮观的跳跃活动。集小群到大群,由单雄或多雄单元形成,成年雄性则有一个妻妾群。群体表现友好的理毛行为。母亲允许其他雌性搂抱或照顾自己的幼崽。每个猴群各占一个活动范围,约三十至六十平方公里。各群的活动范围可以重叠,非常和睦相处,甚至在同一树上两群相遇,也不争斗。每群各有自己活动的中心区,包括睡觉的树、喜欢吃的树和水源。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为雌雄两性合群。如果单身雄猴闯进两性群,两性群的头猴会立即出击,驱赶这个闯入者。在雌雄两性群里,担任头猴的雄猴经常调换。这类雄猴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欺凌孱弱,作威作福。不过小猴子则受优待,可免挨打受欺。
喜杂食性,食物由叶子、果实和一些昆虫和脊椎动物组成。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也在树上觅食,并显得相当灵敏,偶尔有半臂跃和壮观的跳跃活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西藏聂拉木、樟木、吉隆、朋曲河谷、西绒辖河谷、亚东、墨脱、马藏布河谷、波曲河谷、吉隆河谷、门隅、洛渝等地。
繁殖方式
多在4-5月产仔。每2年繁殖1胎,每胎1-2仔。独生子女属于正常情况。妊娠期168-200天,20个月后断奶。母亲允许其他雌性搂抱或照顾自己的幼崽。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虽然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但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各种威胁,包括砍伐、栖息地丧失、火灾、人类居住的扩张和发展活动,侵占和战争,这使得该物种易受到这种地区威胁。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