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火鱼
天竺鲷科天竺鲷属动物
喷火鱼是鲈形目天竺鲷科天竺鲷属鱼类,也叫暗色天竺鲷。体延长,长椭圆形或侧扁;头较大;眼大,侧上位,近吻端;口大,口裂斜;体被弱栉鳞或圆鳞,颊部与鳃盖上被鳞;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胸鳍较大;腹鳍胸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或稍前方;鳃下有两个液袋。
网上的谣传
网上传说它有一种微妙的护身“武器”,平时能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并不断地贮存于体内,一旦遇到敌害或船只,数以万计的喷火鱼就会吐出这种有机物。磷在氧气中自燃,能喷出一束3米多长的火焰射向敌人,致使敌人害怕得转身就逃。
网络上确实能搜到很多喷火鱼的视频和照片。幽暗的视频画面上,隐约能看见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突然,其中一条鱼儿变得全身透亮,接着便喷吐出了一团蓝光闪耀的类似火焰的东西。
质疑与真相
“喷火鱼”口中的火从何而来呢?原来,它们在平时觅食中会摄取许多含磷的有机物。海洋里的磷源自大陆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磷酸盐溶液,它经河流流入大海。此外,海底火山喷发也会“吐”出大量的磷,它们被海洋浮游生物所吸收。这些生物死后,沉入海洋深处,同时不断分解生成磷酸盐。当磷酸盐被上升的海洋流带入浅海地区时,由于水温升高,压力降低,磷酸盐的溶解度便降低,于是它就在海底沉淀下来,形成一种叫磷块岩的矿石。这些矿石为“喷火鱼”提供了丰富的磷资源,并不断把磷贮存在体内。同时,“喷火鱼”喜好群游,一旦遇到敌人袭击或受到过往船只的打扰,数以千计的“喷火鱼”就会向空中喷出这种有机物。因为“喷火鱼”体内的磷是白磷,这种物质燃点很低,能自燃,当鱼群向空中喷出白磷时,极快的速度让磷与空气摩擦并燃烧,就形成一束束较长的绿色火焰。这火焰既驱走了敌人,又成了一道壮丽的景观。
事实上喷火鱼是一种名叫暗色天竺鲷的小鱼,在大西洋的热带海域相当常见。然而暗色天竺鲷不具备任何生物发光的能力,真正发光的是介形虫
天竺鲷
天竺鲷而言,太平洋磷虾和是细鳌虾其最主要的食物种类。它们的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37.46%,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7.90%和21.98%,个数百分比分别为27.80%和12.80%。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及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天竺鲷的总空胃率14.01%,胃饱满系数最高76.69‰,平均11.26‰。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夏秋冬逐次提高。不同体长组的多样性指数以41~50 mm体长组最高,然后逐次降低;均匀度则呈现出先随个体的生长而降低,至体长61~70 mm后趋于稳定的状况。天竺鲷的营养级3.39级,春夏秋冬分别为3.31、3.59、3.39和3.33级。研究表明,细条天竺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以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游泳动物;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食物优势度集中;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
介形虫
介形虫是一类纤小的海洋甲壳类动物,长相和大小都有点像淡水中的鱼虫。不少种类的介形虫在体内演化出了精妙的腺体,可以产生含有荧光素的液体,以及另一种含有荧光素酶的液体。只要混合两种液体,发光介形虫就能瞬间发出蓝色的冷光。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水兵曾经大量收集发光介形虫,用作夜间察看海图时的天然光源。
对于介形虫们来说,发光能力首先是一种性命攸关的防御绝技。一旦在暗夜中察觉到了偷袭的天敌,介形虫们就会突然发出明亮的荧光,试图在对方眼花缭乱的时候乘机逃脱。如果被敌人吞下肚,介形虫就会立刻喷出大量荧光液体,把对方的身体照得像个透亮的蓝色小灯笼。为了不成为更强大捕食者的显眼目标,暗色天竺鲷只得立即把介形虫吐出来,这就是我们在所谓的“喷火”。
寓意
喷火鱼把介形虫吃进去时,介形虫喷出的能发光的液体,把喷火鱼的身体照得像个透明的蓝色小灯笼。使他在海洋里很容易成为别的动物的美食。当它自身被介形虫“点亮”时, 它便更容易引起天敌的注意, 就不得不吐出到嘴的“肥肉”, 以免“引火烧身”, 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这告诉我们,要求得生存, 就不能太贪婪, 就要懂得放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20:13
目录
概述
网上的谣传
质疑与真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