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测试中是一个常见的测量,它的异常情况可以揭示
急性感染、
创伤、
风湿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异常。
正常参考值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比率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不同人群的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有所不同
不同人群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值也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由于仪器精度不同、实验室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同医疗机构出具的化验单参考值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异常指标
中性粒细胞水平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即为中性粒细胞异常。
结果误差
妊娠、
分娩、
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如果受检者接受检查时未将此类情况如实告知医生,可能导致医生对导致中性粒细胞异常的原因判断不准确。
指标解读
中性粒细胞降低,提示受检者可能患有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此外,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受检者可能存在
急性感染、
创伤、
痛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情况。除此之外,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
若中性粒细胞联合血常规、血液生化、骨髓穿刺活检等辅助检查,对于急性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指标鉴别
中性粒细胞通常不易于其他指标混淆。
指标偏高
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受检者可能存在急性感染、创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情况。除此之外,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
偏高原因
疾病与非疾病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疾病因素常见的有急性感染、创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非疾病因素常见的有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急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具有抗炎、杀菌、吞噬等作用,是人体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急性感染时,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导致的急性感染,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感染疾病包括
急性肺炎、
急性肠炎、
急性胆囊炎、
急性膀胱炎和
急性肾盂肾炎等。
创伤:严重的组织损伤通常会引起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发生后12~36小时,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
风湿性疾病:痛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
妊娠晚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后、饱餐后、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但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需要注意,由于仪器精度不同、实验室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同医疗机构报告的检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诊断应以医生为准。
就医指征
中性粒细胞升高通常与急性感染、创伤、风湿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所以,如果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尤其是伴有发热、胸痛、腹痛、外伤、呕吐、腹泻、关节痛甚至昏迷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检查
中性粒细胞偏高,通常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急性感染、创伤、风湿性疾病等疾病,疾病不同,所需要的进一步检查有所不同。
治疗方式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高,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纠正中性粒细胞偏高。不同疾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饮食指导
日常注意
中性粒细胞偏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治愈性
指标偏低
中性粒细胞降低,提示受检者可能患有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此外,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偏低原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可能与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因素有关。此外,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等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所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可能会相对减少。此外,由于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主要引起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所以某些病毒性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相关检查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疟疾、黑热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所以中性粒细胞也会减少。
物理和化学因素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以及苯、铅、汞等化学物质可能会损伤造血系统,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新碱等药物也可能损伤造血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需注意,由于人体的复杂性,中性粒细胞异常的患者,建议主要参考主管医生的意见。
就医指征
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与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因素有关。所以,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尤其是伴有
发热、
咳嗽、
乏力、
肌肉酸痛、
皮疹、头晕、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检查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低,主要与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因素有关。疾病不同,所需要的进一步检查有所不同:
治疗方式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低,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纠正中性粒细胞偏低。不同疾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饮食指导
日常注意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治愈性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医生在明确诊断后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会恢复正常。
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后,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到医院复查中性粒细胞,尤其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以便医生监测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科学研究
2022年7月,发表在
美国化学学会旗下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
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李宝军教授和郑先创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将中性粒细胞的先天
免疫功能与智能光学操纵
有机结合,实现了在活体上用光将中性粒细胞变成治疗疾病的“微型机器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