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嘉祥寺,位于山西省
晋城市高平市三甲镇赤祥村,占地面积约1487平方米,是金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
历史沿革
高平嘉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51~953年),宋元明清各代屡有增修。
明成化年间,修建三进院,包括正殿七佛殿、东配殿诸天殿、西配殿十王殿;明万历五年(1577年),用砖包砌七佛殿后檐墙;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用砖包砌三佛殿后檐墙,并修整三进院各殿。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缮嘉祥寺,并修建东偏院,包括四间平房和三间藏经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古井;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于寺院西侧建立西林书院,房屋三十余间。
1992年《高平县志》记载后殿、七佛殿仍存,西林书院和东偏院未有记述,不知何时坍塌。
2001年,重修钟楼和前殿、对前院殿宇彩绘重塑。
2005年,重砌庙宇围墙、重修院面。
2006年,新塑佛像、复原藏经阁。
2022年8月,对高平嘉祥寺山门、影壁、钟鼓楼、天王殿等19项内容进行重点修复、现状整修,工期300天。
建筑格局
高平嘉祥寺建于村西的石砌高台之上,占地面积约1487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现存东西两路院落,西路两进院落为寺院主体,中轴线上有前殿(现称天王殿,清以前是观音殿)、中殿(现称毗卢殿,清以前称转果殿)、后殿(现称大雄宝殿、清以前称三佛殿),后殿之后还有新建的民房一排,两侧有耳殿、配殿若干;东路一进院落为东偏院,包括正房六间、楼房三间和大门一间。
主要建筑
山门
山门位于寺院东南角高地之下,独立于两路院落之外,坐北朝南,面阔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通过山门拾级而上方能到达主体建筑所在的高地。
西路院落
西路院落,坐西朝东,面阔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侧门对面有“一字型”砖雕影壁。高地东南侧有古井一口。西路院落为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最南端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的前殿,前殿位于小高地的最南边,因而坐南朝北,为倒座房,前殿两侧设耳殿为钟鼓楼。前殿以北为建于台明之上、独立于院落中央、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中殿,毗卢殿。毗卢殿前有石经幢两座,均刻有佛经。毗卢殿将院落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有配殿两座,东侧观音殿,西侧地藏殿;毗卢殿两侧有配殿两座紧靠于后院配殿,前后院配殿后檐墙不在一条直线上。最北端为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的后殿,两侧未设置耳殿。后殿前设两道随墙门,西侧已经封堵,东侧通往东偏院。
毗卢殿,清以前称转果殿,是嘉祥寺中等级最高的单体建筑,单檐九脊殿,建于方形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椽栿压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毗卢殿柱网、斗栱、梁架和节点构造多符合晋东南金代建筑特征,与金构陵川西溪二仙庙前殿和正殿多有相似之处;补间铺作直斗做法或是对五代初建形制的沿袭;铺作斗欹、昂形、隐刻栱等呈现晋东南金代晚期风格,前后檐明间柱头铺作异形令栱少见,耍头做法为明以后风格;屋顶脊饰是明代常见样式,应在明代进行过屋顶重修,并更换一定的上部构件;墙体和地面则是清代或之后修缮所致。
东偏院
东偏院近方形,院落北侧为正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正房两侧设耳房,东耳房面宽两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西耳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院落东侧为三层的藏经阁,坐东朝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东偏院院门位于南围墙之间,面阔一间,进深两椽,单檐悬山顶。
文物遗存
经幢
高平嘉祥寺有两个经幢,幢身上部半椭圆的结构,展示了丝质幢幡的形态,显示出经幢早期造型的特色。最大的特点是上面所刻的经文,分别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佛说阿弥陀经。经幢刻有序言,当时寺院的院主是谁,上面都有记载。
壁画
转佛殿的壁画属明代晚期,画风布局人物故事与石家庄毗卢寺的壁画相仿,介于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
文物价值
高平嘉祥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格局完整,主体仍为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高平嘉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平嘉祥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三甲镇赤祥村嘉祥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高平嘉祥寺,路程约11.5千米,用时约2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