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花灯戏是直接脱胎于田间调节劳逸的民间歌舞,东汉时代就已开始,逐渐发展成对子调,开始伴龙狮表演,进而演人物故事,继而发展成戏曲形式的“两小戏”、“三小戏”。在湘、桂、粤、赣一带颇为盛行,到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花灯戏。
简介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嘉禾花灯戏,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它流传于湘南以及广西梧州、粤北地区。因为嘉禾人特别喜爱花灯戏,嘉禾人对花灯戏付出最多,因此湘南花灯叫成嘉禾花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嘉禾花灯戏在祖国戏曲艺术的大花园里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大红大紫,它就象那漫山遍野随处可开的野菊花,生命力特别顽强,泛发奇异芬芳。
溯源
在历代史志中都有记载如《桂阳郡志》、《郴县志》、《嘉禾县图志》、《郴州总志》均有涉及,许多文人墨客如明代嘉禾秀才李钵、清代学者刘献廷、戏剧家杨思寿都曾以作词,记事方式描写过,更有那幅幅嘉禾演出花灯戏的舞台对联可作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嘉禾民报”还以《各乡大演花灯、谁谓农村凋零》为题报道一区石马、二区袁家大岭、三区行廊、虾塘、石丘下等处演出花灯盛况。当时确有“无村不演花灯戏、无班不学花灯曲、无处不谈花灯题”的口碑,嘉禾还有无人不知《下洛阳》的说法。
优秀特色
花灯戏在嘉禾人民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一是它来源民间,土生土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如同陕北民歌《东方红》和全国各地流行的《茉莉花》一样,它们会永远永远地在群众中流传下去。
二是花灯戏没有帝王将相,没有才子佳人,没有金戈铁马,没有风云叱吒,它演老百姓,唱老百姓,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各种生活现象,非常贴近生活,容易引起群众共鸣。
三是花灯曲调优美。花灯曲调有小调和单调,小调完全是土生土长的民歌小调,串调是作曲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将各种曲牌连套,或以一调为主延伸或紧缩,打破原调结构,改变板式,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且演员演唱花灯戏多用本音,上口、好懂。
四是花灯戏的表演自然活泼诙谐,观众容易接受。花灯丑角的矮子步别具特色,双膝微并,下部分开,两脚内侧着地,上身挺直,怀里象抱着娃娃,两脚并蹲,一步一步,显得沉稳。扇子特别讲究平,与旦角对脸时吐舌、耸肩、动脸,颇有挑逗感。摇旦有个程式,两和背势插腰,扭腰的幅度大,手拿烟竿或蒲扇,出左脚右手指出,出右脚左手指出,还拍屁股跺脚,一付活脱脱的泼妇相。
五是重要的一点,花灯戏角色不多,一人可代多角,不需要很宽的舞台和很复杂的布景道具,只要一个三五米见宽的地方便可演出了,大大方便了群众。
人文精神
嘉禾这块地方为何就特别适合花灯的生存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在于嘉禾人的人格魅力。嘉禾人聪明、直爽、不甘人后、喜欢抱成团,为了一个信念顽强拚搏、不惜牺牲。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为嘉禾花灯的繁荣发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许多革命前辈如彭福才、黄益善、李韶九、肖克、毛中心、彭晖等热血青年,编演花灯戏,或以演戏为名发动群众革命,组织起义。著名花灯艺人胡韶元被官府抓捕,不准他演花灯,他坚强不屈,出狱后继续登台。新中国刚成立,当时的县文教科科长李沥青就动员全县所有教师暑假期间回乡搜集嘉禾民歌花灯,刻印成册,并由湖南省民间艺术观摩会演筹委会编印出《嘉禾民间艺术简介》,之后,县文化馆业务干部长年下乡,多次采风,搜集整理改编了许多花灯戏,把老艺人请上来座谈,写剧本、教习曲目。1987年各乡镇文化站在全县及邻近县又进行一次最广泛的普查搜集,年底由郴州地区文化局、郴州地区戏剧工作室编纂成了《嘉禾花灯戏志》。嘉禾花灯戏还载入了《中国戏曲志》和1992年出版的《中国群众文化辞典》,100首花灯曲牌编入了1992年出版的《湖南戏曲音乐集成郴州地区卷》,1997年嘉禾政协编写了嘉禾文史资料第四集《嘉禾花灯专辑》从各个方面对花灯戏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选录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曲调和剧本。嘉禾本土编写花灯方面有不少颇有建树的人才,原县文化局局长曾祥昌(曾任文化馆馆长和剧团团长)在剧团和文化馆工作期间创作演出了许多花灯戏如《开会之前》、《蓉姑舂碓》、《张木匠和妻》、《十月小阳春》、《望朗花》、《无是生非》等,还有一大批业余作者创作大量的花灯节目。剧本创作的繁荣,推动着导演、作曲、演员的二度创作,大家都一条心、一股劲,为花灯戏而呕心沥血,小戏《蓉姑舂碓》曾被誉为“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团”。近年来,嘉禾县委、县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向全国推介嘉禾,其中也包括了花灯戏。政府倡导,民间拥护,社会支持,嘉禾花灯就是这样传承和弘扬的。愿嘉禾花灯戏这朵奇葩开得更加灿烂夺目!
剧目
剧本种类
嘉禾花灯戏剧目丰富,根据老艺人口述记录的传统花灯剧目约有130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40个,此外还有对子调 40个。大戏《下洛阳》、《湘子服药》、《私怀胎》(即二嫂嫂回娘家)、《大闹春》、《九莲杯》,小戏《盗花》、《都来看》、《蓉姑舂碓》、《补瓷缸》,对子调《十月花》、《接妹子》等特别出名。
嘉禾花灯戏的130个剧目,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派别流承
嘉禾花灯由于受各地风俗人情和方言土语以及政治、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各有不同,有河东派、河西派之称。以钟水(舂陵)河为界,以东的县内各戏班以及桂阳、临武、郴县、宜章、永兴、资兴、汝城一带的调班称河东派,以西的县内各戏班以及新田、蓝山等地的调班称河西派。河东派很少接触外来文化,纯系地方花灯,其特点是粗犷、高昂、山野味浓,河西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人称“半戏半调”,其特点是细腻、文雅、委婉。河东派今在世的优秀代表人物有刘典平,河西派有优秀老艺人胡土仙等。
表演特征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传承
由于花灯戏来自民间,表演中有些粗野庸俗,台词里精华糟粕共存。曾被一些人贬称为“淫辞”,又因它一演出便人群聚集,叔侄庆贺,热闹非凡,国民政府惧怕群众闹事,曾以“花灯淫戏”为由多次下令禁演花灯,并缉拿花灯艺人,“将缉获花灯艺人一律罚充兵役”。花灯戏班被迫纷纷解散,至1949年前夕,花灯戏频临绝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戏迎来了春天,1951年,嘉禾县文教科就组织了第一支花灯演唱队(后改为嘉禾县业余花灯剧团)。农村演出队纷纷成立,1955年文教科文化馆举办“嘉禾县首届业余文艺会演”,以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每次演出都是艺人们最感荣耀的事,也是交流经验的好机会,更是政府部门挖掘民间艺术,录音存档和探讨嘉禾文化发展的好时机,当然更是全县人民大饱眼福耳福的头等乐事。这些演出剧目,曲调仍以花灯为主,节目内容和质量都经过了文化部门的把关和辅导,内容比较健康,质量有所提高,政治性也很强。1962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农村又大量演出传统花灯,据当时文化局统计,嘉禾230多个行政村有业余剧团516个,嘉禾花灯迎来了短暂的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不久花灯戏又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业余剧团数量骤降,传统戏曲在全国的舞台上消失了,全部演出现代戏。
1965年奉上级指示,撤消“嘉禾县祁剧团”,成立“农村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人员精悍,演出各种小型节目,也创作演出了许多花灯戏,之后,宣传队名字改为“文艺工作队”,“文艺工作团”,“嘉禾祁剧团”,1984年又改为“县花灯剧团”,名字虽几经改动,但创作的节目必定是花灯戏无疑,每年选拔到地区省级演出的戏都是花灯戏,这些戏给嘉禾人民带来了很高的荣誉,尤其是对子调《十绣》、《十月花》、说唱《特别节目》、古装小戏《蓉姑舂碓》、现代小戏《十月小阳春》口碑最高。《十月小阳春》还被拍成电视戏曲片,在省电视台播放。有许多剧团的上演剧目中,移植了许多大戏和小戏如《五把钥匙》、《红云岗》、《银瓶仙子》、《狱卒风波》、《下洛阳》、《墙头记》、《五子图》、小戏《划线》、《都是一个样》等等,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划线》得到了省委领导张平化、毛致用的好评。1988年后专业花灯剧团停止了活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红白喜事管弦乐队,这种乐队全县有20个左右,他们吹号,唱歌,演花灯戏,在农村中非常普及。而且随叫随到,毫不夸张地说,在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繁多的年代,这些乐队为繁荣发展花灯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