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
汉语成语
噤若寒蝉(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
成语出处
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噤若寒蝉”。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一个叫杜密
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刘胜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迥然相反。这个人辞官回到家乡以后,便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整日里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杜密听出来王昱这番话的用意,名为表扬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杜密便直言道:“刘胜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却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而我与他相反,我发现贤人就向你们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们揭发,使你们能够赏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个人的微薄之力嘛。”
听了这番话,王昱这才看出了杜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惭愧之余,十分敬佩杜密的高风亮节,此后,对杜密就更加敬重和厚待了。
成语寓意
东汉名臣杜密,为官知人善任,激浊扬清,被时人列为“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同乡噤若寒蝉杜密直言之,因与权佞抗争,他最终惨遭迫害,其凛然正气光照千古,被后世视为楷模,千秋万代令人敬仰不已。在大是大非面前,人们要明确立场,不能畏首畏尾,而应放下思想包袱,敢说真话,做一个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人。
成语运用
“噤若寒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害怕而不敢说话。
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现代·鲁迅《两地书》:“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噤若寒蝉。”
现代·邹韬奋《萍踪寄语》:“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参考资料
噤若寒蝉.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08:1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