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嘎托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玉嘎托寺,又译为嘎拖寺、噶陀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河坡区白龙沟的多尼山山腰,距县城以北约51千米,宋代至元代文物。
历史沿革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藏历第三胜生宁玛派高僧嘎·当巴德西创建白玉嘎托寺。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翁修巴瓦大师主寺时,云南木氏公司(俗称木天王)赠佛器并扩建白玉嘎托寺大殿。
明宣德十年(1435年),波布瓦向秋生格主寺时,云南、阿坝、巴塘、康定一带来白玉嘎托寺朝拜的有近万人。该寺此时出现了上、中、下三层宏大建筑,新制了许多三宝佛器。
十二胜生(约1686至1746年间)时,直美行雄公布,巴切机多吉被清朝康熙皇帝召到北京,亲赐皇冠,四窗轿,以及全套仪仗和宫中乐器。白玉嘎托寺于莲花生节组织僧侣跳汉地舞蹈,同时建立三师塔院,整修庙宇,建立印经院。
十三胜生铁龙年(1760年)格则牛麦泽翁曲珠主寺时,西藏各学派辩论获胜,荣获“班智达”(博士)尊号,其弟子章加被清雍正皇帝敬为国师。他对白玉嘎托寺旧有之经、律、论及红教续部著作进行详细校注,刻版并评论,建“威镇三界殿、度母殿及镏金佛殿、塑金辉四溢之直美行雄灵骨塔为雪山一饰”。第三世格奔名五金切及甲磋,是达赖的经师。他主寺时期建印经院。使院内藏书达7000余部,成为康藏间存书最多、最宏伟的印经院之一。同时主持藏汉工艺师在寺庙内设计并建造吉祥铜色山佛殿。至此,嘎拖寺成为康藏间具有宏伟建筑群,并有丰富文物和独特风格的寺庙。
1958年“四反”运动前,白玉嘎托寺有经堂48间,修学堂42间,坐经房5间,印经院11间,僧房513间,另有灵骨塔院,释尊殿及密宗神殿等,“四反”运动中,经中央批准为保护寺庙。
“文革”中,白玉嘎托寺受到严重破坏,几乎成为废墟。
1982年,白玉嘎托寺成为开放寺庙,国家先后拨款37万余元进行重修。
20世纪90年代,白玉嘎托寺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体。
建筑格局
白玉嘎托寺,又译为嘎拖寺、噶陀寺,是中国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寺院之一。寺内建有高大殿楼,供着朝廷赐予的诸宝饰“噶当”镏金铜塔。属庙遍及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及蒙古、印度、不丹诸国,先后计140余座。
主要建筑
大殿
白玉嘎托寺有大殿3座,其中的大金殿位居全寺之首,面积约600平方米,飞檐四出,建筑雄伟,柱、廊、檐、阁全为藏式彩画及木雕,采用“三层云头披肩”“莲花瓣”“法层彩带”分段处理,饰以六寿、八祥物、无晨十三、吉祥八宝、飞天、龙女及各种飞禽走兽图案,墙壁四周绘有佛本身传及佛教生活故事。大金殿内供着塑、铸、绘、堆绣而成的佛像及塔子,金光四射,灿烂辉煌。
大经堂
白玉嘎托寺有大经堂一座,可容100多人常年居住修持。
佛殿、僧房
白玉嘎托寺有高大的吉祥铜色山佛殿及200余座僧房。
文物遗存
白玉嘎托寺文物遗存主要有格萨尔时期的箭镞、弓、单耳青铜罐,兽形壶、头盔、剑等。元朝封赐品有莲花生刺绣像残部、八思巴封赠该寺的4枚印章,明朝的文殊佛像2尊,清朝赠予的瓷碗、经书《格奔全集》10部等 。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嘎拖寺,全称“嘎拖多吉顶寺”。“嘎拖”为藏语译音,意为“嘎上面”;“多吉顶”意为“金刚座”。传说寺址上有一巨石,石上天然造就一藏文“嘎”字,故名嘎托。又因传说该地受莲花生大师3次开光,八尊莲师在这儿修行,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同,故名金刚座。花教五代祖师八思巴赴京,路过嘎拖寺,尊阿俄益西布巴为师,赞曰“红教无上密法之精华所集东方嘎拖寺主阿俄益西布巴,如亿万阳光将大地普照。”
宗教活动
白玉嘎托寺是康区红教最大的朝拜圣地,每年按惯例举行各种法会。
文物价值
白玉嘎托寺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艺术创造力,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和格萨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白玉嘎托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玉嘎托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河坡区白龙沟的多尼山山腰。
交通信息
甘孜藏族自治州到白玉的公路,全程约234.7千米,自驾可以抵达。白玉嘎托寺位于河坡乡白龙沟朵念山的山腰间,推荐驾驶四驱越野车前往。
参考资料
嘎拖寺简介.白玉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4: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