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酮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噻嗪酮,又称扑虱灵,属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作为农田杀虫剂大面积的喷洒, 可造成土壤的直接污染, 并对水体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长期使用能造成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
名称、编号、分子式
(1)中文名称:噻嗪酮
(2)中文别名:扑虱灵;2-叔丁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3,4,5,6-四氢-2H-1,3,5-噻二嗪-4-酮
(3)英文名称:Buprofezin
(4) 英文 别名:2-((1,1-Dimethylethyl)imino)tetrahydro-3-(1-methylethyl)-5-phenyl-4H-1,3,5-thiadiazin-4-one;2-(tert-Butylimino)-3-isopropyl-5-phenylperhydro-1,3,5-thidiazin-4-one
(5)CAS号:69327-76-0
(6)分子式:C16H23N3SO
(7)相对分子质量:305.4
理化性质
(1)外观与性状:白色晶体(工业品为白色至浅黄色晶状粉末)
(2)相对密度:1.18(20℃水=1)
(3)蒸气压:1.25×10-3Pa(25℃)
(4)熔点:104.5~105.5℃
(5)溶解性:水中为9mg/L(20℃),氯仿中520g/L,苯中370g/L,甲苯中320g/L,丙酮中240g/L,乙醇中80g/L,己烷中20g/L(均为25℃)
(6)稳定性:对酸和碱稳定,对光和热稳定
主要用途
噻嗪酮属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主要用于水稻、 果树、 茶树、 蔬菜等作物的害虫防治,对鞘翅目 、 部分同翅目 以及蜱螨目具有持效性杀幼虫活性。 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大叶蝉科、 飞虱科: 马铃薯上的大叶蝉科; 柑橘、 棉花和蔬菜上的粉虱科; 柑橘上的蚧科、盾蚧科和粉蚧科。
主要污染来源
农药污染: 噻嗪酮作为农田杀虫剂大面积的喷洒, 造成了土壤的直接污染, 并对水体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长期使用能造成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
环境迁移、扩散和转化
进入环境中的噻嗪酮在植株中的消解速度较快,半衰期2~3d;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较长,半衰期13~14d。长时间在稻田喷洒后发现,农药能残留在糙米、谷壳、茎秆中,并且随着喷洒及雨水进入土壤及水环境中造成污染迁移和扩散,由于噻嗪酮对光和热比较稳定,当喷洒时也会造成空气污染。
分析方法
(1)气相色谱法
(2)液相色谱-质谱法:水果、蔬菜(GB/T20769—2008)
体内及体外效应
对人体的作用机理没有较多的研究,对昆虫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不同受药部位,作用于昆虫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心侧体、前胸腺体等的正常活动,呈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反应是不可逆的,使害虫受药后不能复苏。褐稻虱卵的两种作用方式都是通过卵壳(或卵孔)作用于胚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严重干扰各外胚层肉陷器官(系统)的形成,或使刚孵化个体接触药剂而死,它对飞虱、叶蝉、粉虱、蚧壳虫等同翅目害虫有特效,能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代谢作用。
急救措施
(1)消化道摄入:立即催吐,用清水洗胃,导泻。
(2)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被污染的皮肤。
(3)眼睛接触:翻开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
(4)呼吸道吸入:如不慎吸入,立即将病人移至空气流通处。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选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0 20:16
目录
概述
名称、编号、分子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