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匣就是文物工作者根据文物的材质、形状、器形的大小、重量等多种因素,选用特殊的材料和多种多样的制作方法,为每一件文物制作外包装容器。从保护文物角度出发,为不同类型的文物制作不同品式、不同内装结构的囊匣,可以使文物在保管运输中起到防震、防风、防晒、防潮、防尘之功效。
1958年出版的《中国手工艺大全》中,有一首民谣:“古玩精品藏锦匣,裁剪硬纸巧搭配,糊好绫娟配玻盖,免得碰撞受损害”。这足以说明囊匣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文物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在博物馆里,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在博物馆里,人们通过陈列、展出、宣传、服务及丰富的文物藏品,接受文化和文明的熏陶、洗礼,见证人类发展的历程。
在博物馆里,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从某种角度讲,文物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文物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就是说,文物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与自然的破坏和损坏文物的因素显著增长,文物保护成为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6月发起了历时6个月的保护文物古迹的国际运动,要求各成员国充实和改进保护文物的技术和法制措施,同时要求各成员国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使文物的价值观念家喻户晓。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8年11月,第20届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
中国原本就有保护文物的传统。秦始皇曾经派千人打捞沉没在泗水的周鼎。汉武帝得到出土的铜鼎,将年号改为“元鼎”。据《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的武库中收藏有孔子穿过的鞋子和汉高帝斩白蛇剑。《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对于盗墓行为,要“以严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论》说,当时法律有“发墓者诛”的条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卷一九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明代法律还规定,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私有土地,凡地下发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缴国家,否则予以惩处。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也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做好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是文物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文物近万件,以红岩革命史、民主党派史、抗战文化史文物为主。有227件国家一级文物;有264件国家二级文物;有2141件国家三级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均存放在2012年结合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定工作时经过基础改建,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内分库管理。库房配置有单体空调机,弱紫外线光源灯,抽湿机,电子监控等安防设备。为了更好地做好珍贵文物藏品的保管工作,给文物穿上“盔甲”,用囊匣进行保管,是进一步做好对文物保护的方法之一。
227件国家一级文物已委托重庆某工艺品公司量身定做作囊匣。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盒子,全是手工制作,蓝色绸缎、装裱纸与香樟木合三为一,从外观风格上看,书香味浓,在制作和设计上,既注重实用又力求美观、安全,既要展示文物又要有独特个性,可以说每件囊匣都是一件艺术品。此外,文物置于囊匣之中,其防潮抗菌都达到了科学保管的要求。
据悉,在我国很早就利用囊匣包装、保护、保养文物,很多珍贵文物装入囊匣珍藏,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因为锦囊能有效地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直接照射,减少或避免文物的曝光,防止有害气体以及虫害对文物的腐蚀、损害,减少高温或潮气的浸入,使文物可能产生的变质得到控制。锦囊有一定的体积和相应的硬度,而今我们用囊匣包装、存放文物,既便于文物的排架、编号、提取、搬运,又减少或避免了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损失,囊匣也是最理想的保护文物装置,有利于延长文物寿命。
囊匣除了方便将文物保存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方便运输,这些盒子从外观上看,与市面上首饰、礼品盒差不多,实质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装文物的囊匣,是按文物形状精细制作而成的,将文物置于其中,大小完全吻合,严丝合缝,而且里面像沙发一样柔软。囊匣外围,根本看不到任何剪切的痕迹,全是手工压埋边角。再看囊匣的外壳,十分坚硬,如木板,又似钢板。因此,珍贵的文物,再配上精致的囊匣,堪称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