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山慈寿寺
福建省莆田市囊山慈寿寺
囊山慈寿寺,又名囊山寺、慈寿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村。寺庙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是福建省著名古刹、莆田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寺院环境优美,背靠囊山,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峢巘”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历史沿革
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出家后法名涅槃,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 故囊山寺初名“伏虎庵”,后改名“延福院”。妙应祖师创建的囊山寺名声远扬,住寺僧人达千人。妙应法师圆寂后,葬于法堂的塔中,宋时迁于法堂西侧,重建宝塔,称“慧薰塔”。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祝其母亲寿诞,遂将寺院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又赐慈寿禅寺庄田20顷为寺产,赡养寺僧。宋仁宗景佑初年(1034年,对寺庙又进行了全面扩修,并建起了放目亭、云涛亭、苍霞亭、蘸绿亭、石屏轩、松风阁、云卧堂、白云堂、海月堂、延寿堂、西来室、幻如室、净居室、放光室等等。常住僧人数百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熹中进士后到同安县任簿,在上任途中投宿囊寺。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寺毁于火灾。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复旧观。元代末年又毁于战火,僧众散尽。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杰重建法堂,后续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师集资建香积、斋堂及厢房。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师重修毗卢阁、轮藏殿、钟鼓楼,后一行法师重建大雄宝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寿寺拥的殿堂僧房300多间,重量同重现闽中名刹的风采。嘉靖年间(1522-1566年),慈寿寺遭到三次破坏,寺庙被毁,公轮藏殿和钟楼幸存。
清朝时,寺庙一直衰败,未能恢复明朝初年的规模。光绪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师手敲木鱼,四处募化,重修了大雄宝殿。今天在大雄宝殿还挂着这样的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1908年,源智、慧贤法师相继兴建禅堂、斋堂、库房、客室、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功德堂及左右两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证明、妙义法师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门。这些建筑都采用砖木混合结构,至今保存完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寿寺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支持僧众按照佛教丛林规章管好这一千年古刹。1951年,在海外侨僧资助下,修建了辟支岩了塔,创建茶毗场,增建了藏经阁。1956年,住持化光法师主持树立了《囊山慈寿禅寺历代中兴碑记》。到“文化大革命”前,寺中仍住僧30余人。
“文化大革命”中,僧众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1981年,囊山慈寿寺经政府批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内,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时募集资金,重塑佛像,对殿堂进行全面修复。1983年,慈寿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后,加快修复的步伐。
1991年,《莆田县宗教志》记载:到1982年,寺僧23人,已收回的寺产,有:田地9.9亩,园地5亩,开荒地4.5亩,果树211棵。
1998年,杨美煊著《古囊名刹》,记载:“文化大革命”到80年代后期,囊山的开山炸石之风愈演愈烈,江口镇的职业石工500人,其中囊山片占300多人。明嘉靖时湖广巡抚林有恒的“山间明月”题刻。一块署名蔡襄的《陈伯孙诗刻》字书,是后来补刻的。
1981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开放寺院。1983年,慈寿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铸重1.5吨的铜钟,在省内仅次于鼓山涌泉寺(2001年,《莆田市志》2531页)。90年代,梧塘沁后人、印尼完劫寺董事长邓文耀居士捐资人民币近20万元,在寺前造路;在辟支岩旁新建祖师殿,俗称后山别殿(2003年《莆田文化丛书·宗教信仰》)。印尼九鲤洞董事会,捐人民币10万元,续建山门、围墙、大厨房,云涛亭等。
1994年,《莆田县志》976页记载:1990年,全寺总面积1.86万平方米,住僧38人。
1998年,全寺六进:三门(1996年新建),山门(80年代建,可作密迹金刚殿)与停车场,天王殿(弥勒佛、韦陀、四大天王)与小放生池、假山,大雄宝殿(80年代修葺,三世佛、西方三圣、韦陀、伽蓝、十八罗汉)与大院场,法堂兼大悲殿(观音、文殊、普贤),左为妙应祖师堂与天井旁小厅(奉明代准提、观音),辟支岩与祖师殿(1996年挖出公元前197年的瓦砚),云涛轩。东序:天王殿左后侧登阶而上,功德堂(李氏功德主)与钟楼(三层、80年代重铸),西归堂(僧人灵牌),伽蓝殿(三厅供奉5尊),廊庑后面空地(唐景福元年892的古井,宋熙宁二年1069的大石槽,熙宁五年的古井),客堂(三厅各4房,斋堂、餐厅、库房、厨房),长廊,旧大寮(厨房、3个明代大鼎直径各1.13米),双层地藏殿,神龟殿等2殿,横廊。西序:天王殿右侧而上,鼓楼与左右两室(加入地藏会的死者灵牌),祖师殿(3厅供奉5位),廊庑后面空地,禅堂(内、外两座各两厅,阿弥勒佛、观世音、大势至),走廊,方丈室(莆田佛教医院门诊部),往生堂(涅槃堂),横廊,慧薰塔。
九十年代后,寺院缺乏管理,寺僧文化水平较低,典卖寺产,戒律松驰。
2009年,《莆田寺观印象》记载:囊山寺,是全省14座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山门为一厅二房的双层城楼,中列3个大门,正中墙上,由现代世界华僧会副会长释寂晃法师题写“囊山慈寿寺”大字。妙应祖师堂,一厅四房,供奉一塑一雕(软身)两尊妙应祖师像。
2016年5月,当地善信礼请常昊法师入住囊山。
2018年10月30日,来莆出席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实地调研莆田市囊山寺宗教工作。
下院分布
六个下院,如马来西亚的紫竹亭、观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亚的金德院、廖内岛妈祖宫和茂物福德庙等
开山祖师
唐代高僧妙应禅师,初名伏虚庵,后改名延福院。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祝其母亲寿诞,遂将寺庙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匾额。
妙应(820-898年),俗姓黄,名文矩,字子薰,福建莆田县人。出家后法名涅盘。常口出谶语,举止怪诞,行踪不定。有时坐禅岩洞,数日不食;有时裸卧岩石,任蚊虫叮咬。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他创建的囊山寺名声远扬,住寺僧人达千人,寺庙在太平、霞塘、南隐等处拥有田地。妙应法师圆寂后,葬于法堂的塔中,宋时迁于法堂西侧,重建宝塔,称慧薰塔。
文物古迹
有传说是伏虎祖师用竹杖所书的“虎石”碑刻;有相传是唐景福元年(892年)妙应祖师率众僧开挖的“唐井”;刻有“无咎”两字,下刻“熙宁岁在已酉十二月谨题”的千年大石槽;有明代铸造的直径一米,一次可煮大米饭50公斤的三口大铁鼎等。
相关盛会
2019年10月1日,莆田囊山慈寿寺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随后,全体人员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中午12时,举行吉祥普佛法会,祈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和谐。
2018年10月28至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莆田举行,在此期间,囊山慈寿寺举办了“中华沙门书画展”。
2018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五),莆田囊山慈寿寺举行为期七天的戊戌年盂兰盆报恩法会圆满。
2018年5月30日,农历四月十六日,依佛制,莆田囊山慈寿寺僧团正式进入结夏安居第一天,早斋后,大众闻板声集合大殿,按律制,进行夏安居仪轨羯磨,如法如律。僧众将在之后的三个月内,更加精进用功、办道。
旅游指南
地址: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08: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