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退
佛教术语
四不退是佛教术语,指修行过程中不退转的四种情形。净土门所立包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处不退;法相宗所立包括信不退、位不退、证不退、行不退。不同佛教流派对“四不退”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划分有所不同。
四不退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
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即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即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证不退,即初地以上,所证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即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
谓于修行过程中,已证得不退转之情形有四种之别。
(一)慈恩大师窥基所立之说,即:一.信不退,它指‘十信位’之中,第六位以上之菩萨,不再生起邪见。二.位不退,它指十住位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回二乘之位。三.证不退,它指初地以上之菩萨,已不再退失所证之法。四.行不退,它指八地以上之菩萨,能行各种有为与无为诸法而不退转。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亦同此主张。【法华经玄赞摄释卷二、释净土群疑论探要记卷九】
(二)迦才之净土论卷上所说,即:一.念不退,它指八地以上之菩萨。二.行不退,它指初地以上之菩萨。三.位不退,它指十解(即十住位)以上之菩萨。四.处不退,它指达于西方净土之境地,即生于弥陀净土,已得‘正定聚’而永不退转者。【法华经玄赞卷二、往生要集卷下末、往生要集义记卷八】
(三)袾宏之阿弥陀经疏钞卷三所说,即:一.愿不退,即未断除烦恼而生于凡圣同居之净土者。二.行不退,即已断除见惑、思惑而生于方便有余土者。三.智不退,即断除一部分无明烦恼而居于实报无障碍土者。四.位不退,即破尽三惑而居于常寂光土者。
(四)智旭之阿弥陀经要解所说,即:一.念不退,指破除无明,彰显佛性,而直接生于实报分证之常寂光土者。二.行不退,它指断除见惑、思惑、尘沙惑而生于方便土,且趣进极乐净土者。三.位不退,它指带业往生而生于凡圣同居之净土者。四.毕竟不退,即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解或不解,可有弥陀之名号、六方之佛名,乃至阿弥陀经之经名等,一经其人之耳,假以千万劫之时日,毕竟可由此一因缘而得度脱。
参考资料
四不退.佛学知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31 19:0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