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汉语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则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微子》。
成语出处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成语典故
子路跟随老师孔子出行,结果落在了队伍的后面,正不知该往哪儿走的时候,正巧碰见一个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的老人。子路于是侧立一旁,朝老人鞠了一躬,然后毕恭毕敬地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听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答道:“四肢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除草。子路不知如何是好,就拱着手站在那儿。等到老人干完了活,天色都已经黑了,子路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老人被子路虔诚有礼的态度所打动,就邀请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鸡煮饭款待子路,并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第二天一大早,子路向老人家告辞。在追上老师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赞叹说:“这位老先生是个隐士呀!”然后叫子路赶紧转回去看他。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子路于是说道:“空有一身本领却又隐居不仕,这是不合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固然需要恪守,但是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自己只想在乱世中洁身自好,殊不知却浑然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即使这个世界已经堕落到无可救药,也不应该消极地逃避现实而应该积极出仕,为改变这个混乱的世道做出不懈的努力。”
成语寓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年轻领导干部也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具体表现为:官僚作风严重,整日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纸醉金迷,脱离实践、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动手能力退化、亲民意识弱化,尤其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基本上是“韭菜麦子”不分,明明不了解社会生活和民情民意,还要到处指手画脚瞎指挥,满口大道理、一腔官话,领导和推动基层工作能力差,有时还要给工作带来混乱,造成基层干部群众无所适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腐化、官僚主义严重。一些年轻干部眼睛朝上,只俐着领导转、上级转,缺少百姓情怀;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吃、穿、住、行有秘书服侍,讲话、发言、谋事有秘书“捉刀”,领导既不用动脑,也不用动手;不深入基层、群众,不参加劳动,不与群众同片共苦,不知民生之艰。二是“三门”干部居多。一些年轻干部从家门、学校门再到机关门,一路顺风,没有基层经验,不了解民情,很少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和锻炼。三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问题。过分追求学历等一些硬框框,唯独不重工作能力,一些没有领导和基层工作经验、实际工作能力不强的干部被充实到队伍中来。一些委派、下派干部,虽有挂职经历,但许多走了形式。
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就是注意从基层选拔干部,时刻保持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众。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以群众为中心,从严治党。为人民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后世借用这个成语故事,批评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并告诫人们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意向社会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分句。
运用实例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种田》:”斯人也。真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下知稼穑之艰难者也。”
唐·权德舆《数名诗》:“四体苟不勤,安得丰菽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13:5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