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二级学院,支撑动物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机构还包括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
历史沿革
1935年7月30日,四川省立农学院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成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以成都市外东望江楼原省立农学院所在地为院址;1935年11月11日正式决定将唯一的农林系分开设立农学系(193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农艺系)和森林系,同时在狮子山(现狮子山街道)购地300亩设园艺畜牧实验场供师生实习。
1936年6月,在农学系下建立畜牧兽医研究室,为农学院各系开设畜牧通论、乳牛学等选修课。
1940年,奉教育部令又在农学系成立畜牧兽医组,开设养羊学、养牛学、家禽学等课程。
1943年5月,畜牧兽医组设立家畜诊疗室,每周星期二、四午后,对外门诊。
1948年4月16日,农艺系畜牧兽医组经教育部批准改设畜牧系;是年6月1日,学校同意畜牧系除招收新生外可增设二年级;9月22日,农学院决定农艺系,园艺系、农经系三系已读完一年级的学生,有志于研究畜牧的,可办理转系手续。
1950年,畜牧系改为畜牧兽医系,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两个教研组。
1952年秋,高校院系调整,西南农学院畜牧系主任杨凤副教授、云南大学畜牧兽医系主任王印巩教授随学生63人调入。
1953年春,国立西昌技艺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科朱堂教授、李明忠副教授随学生14人调入,此外,川北大学畜牧学教师董为德副教授也因院系调整而被调进四川大学农学院。
195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原西康省省级机关原址独立建院。
1956年9月5日,在雅安举行成立大会,四川大学农学院独立经批准正式定名为四川农学院。
1993年,畜牧系和兽医系合并成立动物科技学院。
2007年,动物科技学院分设为动物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院。
2014年,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分别列入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下设3个系,开设2个本科专业,支撑动物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机构还包括动物营养研究所(正处级)和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副处级)。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与企业共建博士生工作站34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草学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水产
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农艺与种业、渔业发展
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省重点学科:草学、水产等学科
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学在2017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为A-(排名全国并列第三);以畜牧学为支撑的动物学与植物学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2017 年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草学评估为B(全国排名并列第六)。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别列入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了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四川省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优质特色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件;2017年入选教育部111引智项目,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虚拟仿真中心,教学科研猪场、禽场、奶牛场、牧草、水产养殖、动物营养试验场等10余个教学实验实习场(站),占地400余亩;建立专家大院10个,与39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主持省级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17项,校级12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动物科学、草业科学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2个):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
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2个):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
四川省级特色专业(1个):水产养殖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家畜育种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家禽学》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6门):《动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普通遗传学》《畜牧学概论》《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四川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动物营养学》《饲料学》
2014年至2018年,动物科技学院获四川农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22人次,连续四年获特等奖。
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
2019年1月,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教授主持的《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动物科技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2人,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69人。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人,四川省特别人才计划2人,四川省教学教学名师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农业部、科技部创新团队3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名师:陈代文
全国模范教师:张新全
国家万人计划:李明洲(名单不全)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李学伟、李明洲(名单不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继文、朱庆、李学伟、李明洲、张新全(名单不全)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刘益平、张新全(名单不全)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继文、白林、朱庆、李学伟、张红平、赖松家、黄琳凯(名单不全)
四川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科学省级教学团队、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四川省教学名师:李明洲(名单不全)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王继文、朱庆、李地艳、李学伟、李明洲、张新全、杨明耀、赖松家(名单不全)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王继文、刘益平、张红平、徐刚毅、赖松家、李英(名单不全)
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刘益平(名单不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2017年,动物科技学院入选教育部111引智项目。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拥有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和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与5个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创新团队5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
教育部111引智项目(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2015年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661项,新增纵向科研项目3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8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优青项目1项)、863项目1项,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项;部省级科研项目159项,其中霍英东教育基金2项,教育部春晖计划基金6项、转基因重大专项2项。横向合作项目348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0项。到位科研经费约1.8亿元。发表科研论文1420篇,其中SCI论文1021篇,其中包括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等,获授权专利439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3项。近年来,培育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系)6个,牧草品种10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9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动物科技学院派出中青年教师到中国国外留学、访问和合作研究、出国交流人员30余人次,与中国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6人,本科出中国国外攻读学位、带薪实习等56人。师生参加中国国内各种学术会议2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100余人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有100余人次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
文化传统
学院院标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标以牛头骨为主体图案,寓意学院是动物科学等学科构成的学院,学校中英文全称围绕主体图案上下方。
社团文化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三百工程” “十八大” “两会”“三下乡”等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动;并将“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机构设置.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19 12: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