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国学院
四川境内教育机构
四川国学院,位于四川成都,前身为存古学堂,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时任校长:谢无量。
学院前身
四川国学院,位于四川成都。清末,当时的四川同全国一样,宣扬打倒满清、废除科举等行动。宋育仁等提出:学习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废除科举教学后的存古学堂。宣统二年(1910),原陕甘总督杨遇春后人将位于成都外南门街故第献出,作为存古学堂校址。
名流任教
时在京任职的谢无量出任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设理学、经学、史学、词章,并陆续增设地理、算学、医学、英语等。因存古学堂缺乏图书,又缺资金购书,谢无量与四川总督尹昌衡、四川学使赵启霖协商,将已停办的尊经、锦江两书院的百万卷图书全部由存古学堂接管。尚缺的中外名著,另由存古书局排印,书局地址原在卧龙桥街,后迁青石桥街。学堂聘请名流如曾学传、相赞襄、吴之瑛、罗时宪等任教。后来为了扩大这所学府,从各方面培养人才,设立近代学科教学,遂将四川军政府枢密院的原址扩大为学堂校址,并于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四川国学院”,又增加一批学术名流作教师,谢无量恭推吴之瑛为校长,自己作副校长。因校舍仍不足,国学院又迁三圣街,还扩大至大慈寺。课程增加天文、工程学和地方志等。增加的教学名流有廖平、曾瀛、李尧勋、释园乘等30余人。民国十九年并入四川大学。
桃李芳馨
存古学堂和国学院为学术界和新文化界培养了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刘晦愚、王光祈、相子敬、蒙文通等众多人才。
斯道已将亡,留此四壁图书,尚读周礼;
后生诚可畏,何惜两行芹茅,不借渊云。
清代张之洞题四川国学院。斯道:指书院制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30 16:47
目录
概述
学院前身
名流任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