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是
四川师范大学注册地所在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历史沿革
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中等教育师资的需求。在西南行政区撤销后,1954年,上级有关部门提出接受西南财委等单位把四川师范学院迁至重庆市枣子岚娅的意见,学院随即作了大量的搬迁准备工作,并拟于1954年暑期迁校。由于重庆“山城”无法满足计划3000人编制的大学校园用地,又考虑到重庆方面已有一所西南师范学院,同时也为了使四川省高等师范学院的布局更趋合理,教育部决定把四川师范学院迁至成都。
1954年底,由四川省教育厅负责同志张秀熟、曹振之、谭后来等会同学院副院长吉喆和李清儒、粟建屏等赴成都,选定学校新校址,经多方勘测,最后决定在东郊狮子山侧建校。
1956年3月,学院由副院长吉喆主持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由原四川师院政治辅导科科长赵承林负责,并由他具体主持建校日常事宜。同时省教育厅基建干部舒振国同志协助四川师院迁校工作中的基建工作。负责承建的省三建公司于4月份进入建校现场开始建校工程。同月,建校委员会在与管辖狮子山的三圣乡政府进行了协商之后,正式进行土地划拨。依据省委的决定,划拨给四川师院的土地应为500余亩,而由于狮子山地形不规则,实际上划拨下来的土地仅仅440余亩。
1956年8月,狮子山校区新校舍初具规模,四川师范学院由南充市西迁至成都市。原校的专修科各专业留原址,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按:1958年后改为南充师范学院)。本科部分,包括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5个系全部迁往成都,校名仍为四川师范学院。
1956年9月15日,学院在新校址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原在南充的四川师院的文、史、数、理、化五个专业的几百名本科学生,加上同年招收的千余名新生共两千余人入住了四川师院的新校区。
1957年,学院的建校任务大部分仍在继续进行。
1987年,桃李园一号楼、二号楼竣工。
1992年1月,新图书馆大楼(狮子山校区图书馆)修建完成,图书馆由文学院大楼搬迁至新馆。
1996年5月8日,“四川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行政学院综合大楼”奠基典礼举行。
1997年9月12日,“田楼”落成庆典举行。
1998年底,新松苑大楼破土动工,工程历时9个多月。
20世纪90年代末,狮子山校区通过全国高校校园文明建设验收,评为优秀单位。后又陆续被评为“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四川省园林式校园”。
2000年,学校决定修建桃李广场,广场于2001年建成。
2001年5月9日,学校向省教育厅递交校基字〔2001〕第10号文件《关于四川师范大学新建南校门申请立项的报告》,30日,学校收到省教育厅发布川教计〔2001〕94号文件《关于四川师范大学自筹资金新建南校门立项报告的批复》,随即很快完成了南校门的修建。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3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设置13个二级学院,共29个本科专业。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共21个本科专业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9月,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精神文化
励志: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校要坚定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意识;学生要树立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意为“充实而有恒”;“笃行”即崇尚实干,践行理想,行胜于言。
“励志笃行”反映四川师大人的精神面貌和行动理念,它遥承三台时期东北大学的校训,汲取了东北大学“知行合一”风气之宗旨,体现了四川师大办学渊源的历史继承性。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弃旧扬新,传承文明,培育新人,服务社会。无论是传授和创造知识,还是治学育人、成人成才,皆应达到至高境界,实现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止于至善”反映四川师大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也是实践“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师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求真:《闽中理学渊源考》语:“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求真”意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在学习和研究上,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勇于改正研究中出现的差误。
循理:《周易孔义集说》语:“朱汉上曰:无妄,然后物物,循理,乃可大畜。”《程氏经说》卷七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循 理,故舒泰荡荡然;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实事求是,探明事理,力戒主观臆断,要尊重科学规律,恪守学术规范,强调职业道德,不好高 鹜远,不弄虚作假。
“求真循理”体现了四川师大人的治学方法和原则。
慎思: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刁包《易酌》亦云:“圣贤道理,须是活看,如慎思之,思之弗得弗措也,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和研究中,应勤于思索,善于思考,不断汲取和创造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和研究效果。
知明:语出《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其中“知”同“智”,也有“知行合一”之意。此为治学、读书、做人所追求的目的。意即大学开启民智育新人,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以达“慎思知明”。
“慎思知明”体现了四川师大人的治学品质和目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