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川办发〔2011〕82号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分发展环境、发展要求、发展任务、规划实施3部分。《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四川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中国西部的排头兵优势更加突显。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本形成“大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旅游应急救助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整体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更为优化,基本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
文件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8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未来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等众多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合力推动,旅游系统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全省旅游业保持了较快、有序发展,继续向旅游强省目标迈进。旅游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八个旅游总收入跨千亿的省份,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09亿元,比2005年(721.26亿元)增加1164.83亿元;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创佳、创优、创A”为抓手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对促进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全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形势
四川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
“十二五”时期四川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也是四川旅游业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攻坚期、面临严峻挑战的考验期。…………。
第二章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要求,围绕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将旅游业发展与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要素,进一步提升四川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四川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未来5年我省旅游业发展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
二是突出发挥旅游业的“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
三是突出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
四是突出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要重点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加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我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我国西部的排头兵优势更加突显。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本形成“大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旅游应急救助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整体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更为优化,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更突出、作用更明显,基本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具体体现在:
——旅游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增长16.7%,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3.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012亿元,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8.5亿美元,年均增长19%。
——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提升。到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4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数达到3.99亿人次,年均增长8%;入境游客数达到240万人次,年均增长18%。开发形成一批新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品数量更加丰富,创建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培育1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过1亿元的中小型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得到优化升级,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保险、旅游资讯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观光旅游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养生、自驾游、美食、商务会展等高端和新兴旅游产品得到健康培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产品体系更为健全和优化。
——旅游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景区内污染物排放、废物回收利用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植被破坏和景观破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全行业范围内推进节能环保,建设一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认证一批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创建一批绿色旅游饭店。到2015年底,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0%。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建立旅游安全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旅游景区预警系统、服务场所防范系统、自驾车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系统等公共安全设施和应急队伍建设,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力、应对高效的旅游安全防范预警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提高行业内及游客旅游安全意识。
专栏1 “十二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略)
第四节 战略布局
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联系和旅游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将按“1355”的格局发展。
一、1个旅游经济增长极
即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市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德阳市、资阳市、眉山市、雅安市等地。依托成都市突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建设天府新区为契机,积极引入大型旅游企业和优质营运团队,集约开发龙门山、“两湖一山”(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彭祖山、黑龙滩等4大组团,重点开发一批具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温泉、湖泊、森林、乡村风貌等多功能、多主题的旅游综合体,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加快旅游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打造城乡发展一体、产业融合、富有时代魅力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引领全省旅游业发展。
二、3个旅游经济带
成绵乐旅游经济带:以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为主。依托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高速等大通道,按照“立足城市、做强沿线、北拓南联、开放发展”的思路,加快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集中开发一批特色度假基地、主题酒店群,鼓励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世界遗产、古蜀文化、乡村休闲、地震遗址、三国文化等5大旅游主题,形成以成都市为中心,以广元市、乐山市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带。
成渝旅游经济带:以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广安市、资阳市为主。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契机,以市场开拓、区域合作为重点,统筹推进沿线城市功能完善、景区开发,重点打造以中国死海为核心的康体休闲基地、以“两湖一山“为核心的山水休闲基地、以大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基地;加快南充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南充、广安川渝合作示范旅游区建设,将成渝旅游带打造成为连接成都市、重庆市两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带。
成雅攀旅游经济带:以攀枝花市、雅安市、凉山州为主。抓住雅攀高速公路建成和成昆铁路完善升级的契机,以西昌市为中心,以攀枝花市、雅安市为支撑,依托独特的熊猫故乡生态环境、绚丽的彝族文化与民族风情、神秘的攀西大裂谷,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休闲农业、攀西特色旅游土特产、彝族文化旅游商品等产业,打造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
三、5个特色旅游经济区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阿坝州为主,辐射绵阳市、广元市。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和红原机场、成兰高速铁路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和提升九寨沟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以黄龙等建设5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深度发掘大草原生态、藏羌文化内涵,加快建设若尔盖大草原、茂汶藏羌风情走廊、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景区,推进阿坝州旅游由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形成以世界遗产观光为主,藏羌文化体验、草原休闲、山地度假等为配套的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以贡嘎山为品牌,以康定为核心。实施“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康定国际精品旅游城,以及康定县新都桥镇、塔公乡、泸定县泸桥镇、磨西镇、丹巴县章谷镇等周边重点城镇;重点建设木格措、海螺沟、丹巴藏寨、塔公草原、雅拉雪山等5大旅游组团,力争建成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康定机场运营配套建设,完善以康定为核心的旅游公路网和配套基础设施,带动甘孜州东部发展。
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以稻城亚丁为核心。按照“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定位,以打造国际旅游精品为目标,加大亚丁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高标准、合理开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亚丁机场到亚丁景区的旅游通道,完善稻城县城、香格里拉镇、桑堆乡等城镇旅游功能。配套建设好巴塘措普沟、理塘格聂山、长青春科尔寺等旅游景区,完善乡城县城、理塘县城、雅江县城等重点旅游接待中心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亚丁至木里、乡城至得荣、巴塘至得荣的公路等级,形成旅游环线,带动甘孜州南部发展。
川南文化旅游区:以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为主。依托成渝经济区开发,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川南喀斯特地貌和“中国白酒金三角”、竹文化、盐文化、恐龙文化等资源,加快川南城市群旅游业协同发展,深度开发特色文化、生态旅游,打造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推动川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秦巴生态旅游区:以达州市、巴中市为主。贯彻落实秦巴山区扶贫政策,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加大光雾山、诺水河、米仓山、川陕苏区遗址、巴人遗址、百里峡、八台山、花萼山等景区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完善达州市、巴中市中心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将秦巴旅游带打造成为绿色生态走廊、红色文化走廊,成为旅游扶贫示范带。
四、5条旅游环线
围绕全省旅游交通大干线建设,加快完善北环线、西环线、东南环线、西南环线、东环线,推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网络化。
(一)北环线(九环线)。环线构成:成都—德阳—绵阳—九寨沟—松潘—红原—马尔康—理县—汶川—成都。依托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以藏羌民族文化为主线,配合红原机场建设,扩大原九环线,完善道路等基础服务设施,推动阿坝州中西部旅游开发,支撑该区域世界遗产、藏羌风情、地震遗址、三国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
(二)西环线(大熊猫线)。环线构成:成都—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雅安—成都。以“大熊猫原生态旅游”为主线,重点增强环线公路交通保障,全面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宝兴县城、小金县城、康定县城、新都桥镇、丹巴县城等城镇的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支撑该区域大熊猫、康巴风情、高山生态、温泉度假等主题旅游产品。
(三)东南环线(长江线)。环线构成:成都—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内江—遂宁—成都。以长江自然山水和川南民俗文化为主线,加大沿线精品旅游景区开发,重点打造游轮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宗教文化、养生文化、白酒文化、竹文化、盐文化、恐龙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增强环线旅游吸引力。
(四)西南环线(香格里拉线)。环线构成: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盐源—木里—亚丁—稻城—康定—成都。以“香格里拉”为品牌,整合金沙江流域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雅攀高速、318国道和攀枝花、西昌、康定、亚丁4大支线机场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夯实西南旅游崛起的基础。重点开发民族风情体验(康巴风情、彝族风情、摩梭风情)、高山生态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特种探险、科考等主题旅游产品。
(五)东环线(三国线)。环线构成:成都—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以“蜀道遗踪三百里,蜀汉英雄两千年”为整体形象,突出参与性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增强线路的吸引力,支撑该区域将帅故里、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红军文化、嘉陵江风光、大巴山生态等主题旅游产品。
第三章任务
第一节 优化产品体系
适应以人为本的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并重,按照特色化、人性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从注重景区景点建设转变为景城(镇)村联动、全方位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建设,从主要依赖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文化体验、乡村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构建具有四川特色、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加快开发旅游新产品
(一)满足大众需求,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围绕市民需求和游客需求,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游和城郊游。注重开发城市公园、文化广场、特色商业街区等城市休闲产品,合理配置城乡休闲设施与休闲空间,积极培育城市特色休闲街区和夜间旅游休闲集中消费区,促进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消费。
着眼于区域性国际度假市场和国内发达地区度假市场,把旅游度假区发展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生态文化保护、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公共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休闲度假旅游区,重点扶持湖滨休闲度假旅游、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山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都市休闲旅游产品,以及温泉度假、湖岛度假、森林度假等专项度假旅游产品,拓展商务、会展、体育、现代娱乐等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各类资源景区化,打造一批国际旅游精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我省突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景区化”,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旅游精品,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在规划、立项、宣传等方面全力支持。力争新建成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5个。
(三)促进产业融合,开发各类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发挥旅游的产业带动功能,更加有效地整合旅游与文化资源,加大地方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水平,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开发古蜀文化、蜀汉三国、佛教道教文化、天府古镇、特色文化村落、巴蜀名人故居、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推出一批地域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和市场吸引力强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出版物、文化旅游纪念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
生态旅游。结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标准和认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强规划设计和游客管理,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促进我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可持续发展。
自驾游。发挥四川独特的地貌、多样的生态和多彩的文化优势,依托成都作为全国私家车第三城的优势,围绕四川旅游交通建设,以成都市为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政府引导建设一批自驾游目的地,推出5条自驾游精品示范线,打造中国自驾游胜地。
乡村旅游。抓住扶贫开发、灾区发展振兴等契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结合新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重点建设1000个特色民族村寨、1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个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培育10大国际性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红色旅游。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竞争力和吸引力,完善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新规划建设30个红色旅游景区,创建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探索建设一批旅游扶贫试验区。
美食旅游。依托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主要载体,以成都“世界美食之都”为龙头,以各地特色菜系为支撑,打造“1+N”天府美食旅游线,策划10大主题美食节,建设10大美食街,出版10类天府美食书籍,展示传播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商务会展旅游。提升和创建一批世界性、全国性知名会展品牌;以提高针对会展客商的旅游配套服务为重点,促进会展与旅游的实质性整合;着力延伸会展旅游产业链,带动美食、购物等产业加快发展。
工业科技旅游。加快我省工业科技旅游品牌建设,依托绵阳核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城,融科普、体验、修学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核世界”国防主题公园、“奔月”航天主题公园、“钢铁时代”主题公园;依托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绵竹剑南春、古蔺郎酒、射洪沱牌等名酒品牌资源,建设一批以酒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城市(镇)。
此外,要大力开发运动康体、中医养生、修学科考、宗教文化等潜在优势旅游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不断创造旅游消费亮点。
专栏2 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1.度假产品。
10大旅游度假区:成都龙门山(都江堰—虹口)旅游度假区、峨眉山旅游度假区、西昌邛海—泸山阳光旅游度假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眉山黑龙滩旅游度假区、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攀枝花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自贡盐疗养生度假基地、彭祖山养生旅游度假区等。
2.观光产品。
国家级资源创A工程:新增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沙—三星堆、小平故里、剑门关、阆中古城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0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5个。
3.专项产品。
文化旅游建设工程:10个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10大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50个政治、军事、文化类名人故居;100个特色文化名村名镇。
生态旅游: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
自驾旅游:川西北黄河大草原自驾游、中国景观大道香格里拉自驾游、攀西大裂谷阳光自驾游、蜀道三国自驾游、重返“苏区”自驾游等5条精品线。
乡村旅游富民工程:1000个特色民族村寨、1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个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10大乡村旅游节庆。
红色旅游:新推出30个红色旅游景区,创建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个旅游扶贫试验区。
工业科技旅游:“核世界”国防主题公园(绵阳)、“奔月”航天主题公园(西昌)、“钢铁时代”主题公园(攀枝花);打造宜宾酒都,泸州酒城,绵竹市、二郎镇、沱牌镇等酒镇。
天府美食旅游:打造“1+N”天府美食旅游线,策划10大主题美食节,建设10大美食街,出版10类天府美食书籍。
商务会展旅游:培育壮大10个品牌展会,主要包括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自驾游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西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博览会、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承接产业转移成都论坛等。
二、整合建设旅游目的地城镇
围绕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级分类配套规划建设旅游城镇,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镇体系。
(一)强力推进成都市建设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成都市要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等国际性旅游城市品牌为平台,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抓住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加快推进旅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着力提升成都市的都市旅游功能,建设不同主题的都市游憩区,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绿色通道、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无缝对接”;统筹城乡旅游协调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成都市率先建设西部首个“智慧旅游城市”,加快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全面运用,促进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管理方式、旅游产业形态转变,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成都市建设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加快培育一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围绕全省旅游发展布局,结合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及百万人口城市的形成,培育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西昌市等11个城市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自贡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9市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
区域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加快完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导引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升旅游接待、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要结合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外地游客需求,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加强城市休闲产品建设,塑造城市独特形象。
(三)积极打造10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
在我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大中城市周边、重点旅游线路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特色产业型、旅游集散型、民族风情型5类、100个特色旅游目的地城镇。旅游城镇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重视旅游服务功能;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城镇环境,提升居民整体素质,营造热情、礼貌、文明的居民形象与氛围,塑造和谐、文明、特色鲜明的旅游城镇形象。
全省所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形象,创建旅游品牌,做优旅游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专栏3 旅游目的地体系
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1个):成都市。
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11个):攀枝花市、泸州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巴中市、马尔康县、康定县、西昌市。
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9个):自贡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
特色旅游镇(五类,100个):
历史文化型(50个):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双流县黄龙溪镇、大邑县安仁镇、邛崃市平乐镇、崇州市街子镇,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荣县双石镇,泸州市泸县立石镇、合江县尧坝镇、合江县福宝镇、古蔺县太平镇、古蔺县二郎镇,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罗江县调元镇、罗江县白马关镇,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江油市青莲镇,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旺苍县木门镇、剑阁县普安镇、剑阁县武连镇、剑阁县剑门关镇,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大英县卓筒井镇,内江市资中县铁佛镇、资中县罗泉镇、隆昌县云顶镇,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五通桥区西坝镇、犍为县清溪镇、犍为县罗城镇、井研县千佛镇,南充市蓬安县相如镇、蓬安县锦屏镇,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南溪区南溪镇、江安县夕佳山镇、屏山县龙华镇,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广安区肖溪镇、武胜县沿口镇,达州市达县石桥镇、宣汉县清溪镇、大竹县清河镇,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石棉县安顺彝族乡,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洪雅县柳江镇,凉山州会理县城关镇。
民族风情型(20个):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雅安市宝兴县硗碛镇,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县水磨镇、汶川县耿达镇、理县米亚罗镇、理县古尔沟镇、松潘县川主寺镇、九寨沟县漳扎镇、小金县日隆镇、若尔盖县唐克镇、红原县邛溪镇,甘孜州康定县新都桥镇、泸定县磨西镇、丹巴县章谷镇、道孚县八美镇、乡城县乡巴拉镇、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普格县螺髻山镇。
旅游集散型(10个):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乐山市峨边县黑竹沟镇,宜宾市长宁县长宁镇、长宁县竹海镇,达州市万源县白沙镇、宣汉县东乡镇,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通江县诺水河镇,凉山州冕宁县城厢镇。
生态休闲型(10个):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大邑县花水湾镇、都江堰市虹口镇,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绵阳市安县桑枣镇,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洪雅县槽渔滩镇,资阳市简阳市三岔镇,凉山州雷波县黄琅镇。
特色产业型(10个):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龙泉驿区山泉镇,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德阳市广汉市连山镇、绵竹市九龙镇,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射洪县沱牌镇,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
三、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市场为导向,运用旅游线路统筹方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和特色旅游内容,将硬件设施环境与旅游功能相融合,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等8条精品旅游线。
到“十二五”末,8大精品旅游线所有连接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达到一级,旅游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公路安全防护栏齐全,旅游咨询、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其管理和服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旅游精品线成为中国推向世界的国家重点线路。
专栏4 8大精品旅游线路
1.“世界遗产”经典旅游线。以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5大世界遗产为核心构建的精品旅游线,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兼顾国内市场。
2.“熊猫故乡”探秘旅游线。以大熊猫发现地(雅安)、大熊猫繁育基地(成都)、大熊猫保护基地(卧龙)为主,培育成为具有国家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3.“蜀山之王”贡嘎山生态旅游线。以贡嘎山为核心、以康定为支撑,展示康巴藏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4.“蜀汉三国”文化旅游线。主线为成都—德阳—绵阳—剑门关—昭化古城—阆中—南充—成都,可设计世界名人论三国、骑游三国蜀道、三国演义之拓展训练、三国文化修学之旅等系列三国主题线路,除国内市场、港澳台地区市场外,重点针对日韩及东南亚旅游市场。
5.“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涉及泸州、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等地,以中央红军入川长征路线为主线,重点展示伟大的长征精神,展现川西地区绝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和社会主义农村新貌,规划建成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主要针对国内市场。
6.“大爱无疆”灾区新貌旅游线。涉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6个重灾市(州),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展示灾后重建成果、地震科普教育为主题,积极申报世界遗产,主要针对国内市场。
7.“醉游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线。以四川白酒“六朵金花”(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沱牌曲酒)为主,延伸至贵州茅台,展示独特的白酒文化和区域生态资源,主要针对国内市场以及受中国白酒文化影响的日韩市场。
8.“发现四川一百年”探秘之旅:以英美威尔逊、洛克两位专家学者在四川探寻神秘东方世界行程为主线,展示四川百年沧桑的人文地理,主要针对欧美专项市场。一是“探秘中国西部花园”的威尔逊之路,分为两条线:川东北的达州(宣汉、达县)—巴中—南充(仪陇、阆中)—绵阳(盐亭、三台)—成都;川西北的成都—都江堰—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汉源—乐山—成都,主要面向国内自驾游市场,以及欧美探险、科考专项市场。二是“寻找香格里拉”的洛克之路:西昌—泸沽湖—木里—稻城—亚丁—康定—成都,展示独特的彝族风情、康巴风情和横断山脉的绝美自然风光,主要针对国内自驾游市场,以及欧美的探险、科考专项市场。
第二节 完善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拓展旅游服务要素,增强旅游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公民素质,整体提升旅游软实力。
一、不断扩大服务领域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根本,加快完善旅游娱乐、旅游购物、旅游咨询等旅游服务薄弱环节,提升“吃住行游”等服务要素水平,积极拓展旅游服务新领域,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旅游服务体系。
(一)旅游娱乐。突出四川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特色,策划多种夜间娱乐主题项目和旅游演艺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成都市及乐山市等12个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面向游客的1—2个常年演出的城市大型文娱活动或夜间娱乐节目,不断打造成各地的文化品牌;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要有1—2个文化表演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娱乐活动的引导,促进旅游娱乐健康发展。
(二)旅游购物。促进旅游业与四川地方特色产业对接,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提升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例。树立大旅游商品观念,推进特色工业产品、农林牧渔业及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化,将常规化的制造业商品通过工业旅游的开发形成特色工业旅游商品;鼓励创意企业进入旅游商品行列,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和设计能力,实现旅游商品“特色化、系列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品牌,重点扶持蜀锦、蜀绣、漆器、青神竹编、绵竹年画、民族刺绣、龚扇等四川特色小商品。制定《四川省旅游购物街区评定标准》,规划建设10条省级旅游购物街,推动成都市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销售中心,打造“旅游购物之都”。实施旅游购物企业的评级和推荐制度,进一步规范旅游购物经营活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旅游购物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完善旅游商品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诚信、便捷的旅游购物环境。
(三)旅游咨询。适应散客为主的发展趋势,加大旅游咨询服务。各市、重点旅游县要把旅游咨询服务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点),并与旅游集散中心共同形成网络化的散客服务系统。旅游咨询服务要充分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满足游客浏览、咨询、订购、投诉等多种需求。
(四)旅游运输。推动全省旅游交通实现无缝对接。加快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零换乘的综合性运输体系,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各地要加大旅游公共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运输公司,鼓励交通企业增加汽车租赁服务,城市开设自行车出租点;开发城市观光巴士线路和夜间旅游观光专线,建立延伸到周边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交通的等级质量,完善旅游交通引导系统,提高通达性、舒适性、便捷性。推动各地按照旅游交通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旅游运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五)旅游景区。推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加大旅游景区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的防洪、供水、排污、垃圾处理、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鼓励旅游景区使用低碳环保材料,支持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设循环型景区;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电子门票、移动互联网、实时视频、电子导游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活动,引导非A级旅游景区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因地制宜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在有条件的旅游景区率先实施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试点,增强景区竞争力。
(六)旅游住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星级饭店的结构、档次与空间分布,加快发展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加强对旅游饭店的管理以及与相关部门的综合统筹和协调,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饭店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旅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分时度假酒店、旅游房地产、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舍等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提高星级饭店的整体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饭店业普及电子商务的步伐。
(七)旅游餐饮。充分发挥川菜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餐饮在全省旅游产业中的支撑作用。服务大众化的旅游餐饮需求,大力挖掘四川传统菜系和地方特色餐饮。弘扬四川饮食文化,支持四川餐饮品牌做大做强。鼓励各地发展特色餐饮、民族餐饮、健康餐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满足游客对四川美食的需求。以标准化为抓手,大力提升旅游餐饮特别是旅游团队餐的服务质量,逐步建设统一规范的旅游团队餐馆。联合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旅游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游客饮食安全。
(八)旅行社。加快推进旅行社等级评定,鼓励旅行社门市部向社区发展。鼓励旅行社加强对商务、会议团队以及散客的专业化服务,积极组织自驾车团队旅游、散客租车旅游。提高旅行社在国际市场的客源开拓能力和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完善内部管理,提升旅行社企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旅行社行业自律。
(九)拓展旅游服务新领域。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为指向,以大旅游的视野观,加快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培育消费新热点。继续推进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资源性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着力推动旅游与相关行业生产性、服务性的融合,引导培育旅游装备业,积极发展旅游过程中的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促进旅游产品、配套服务的升级,带动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
二、大力提升服务能力
…………。
(一)加快旅游企业改革创新。…………。
(二)培育大型旅游企业。…………。
(三)积极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
三、着力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我省居民好客意识,增强全社会发展旅游共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打造四川旅游服务品牌,营造我省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
(一)增强公众的旅游服务意识。…………。
(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
专栏5 旅游要素提升工程
旅游购物。规划建设10条省级旅游购物街。重点扶持蜀锦、蜀绣、漆器、青神竹编、绵竹年画、民族刺绣、龚扇等特色小商品开发。
旅游娱乐。开发10台大型特色文化演艺节目。
旅游餐饮。建设2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
旅游企业。培育10家旅游年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过1亿元的旅游企业小巨人。
第三节 创新营销体系
把旅游营销作为我省旅游发展的突破口,摆在旅游业发展更加重要的地位。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准确研判定位客源市场,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强化四川旅游形象宣传,统筹发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四川整体旅游形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实力。
一、强化四川旅游整体形象宣传
将旅游作为四川形象宣传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渠道,通过旅游整体形象塑造和推广,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深化“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品牌形象内涵,整合全省优势旅游资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四川旅游品牌形象体系,提高四川旅游品牌在海内外游客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感召力。
加大四川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各类博览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国际高峰论坛的平台作用,加快建立主要客源地所在国语言版本的四川旅游网站,创新四川旅游品牌在海内外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形式,突出长效、可持续的形象宣传作用。
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重点推进港澳台、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四川与重庆、陕西、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无障碍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游客和信息互动共享。加强与越南、泰国等东盟及亚太地区旅游合作,积极争取在日本、韩国等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四川旅游办事处。提升与国际旅游组织的旅游合作水平,积极参与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洲太平洋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旅游机构的活动。
二、统筹发展四大旅游市场
针对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高品位的旅游消费需求趋势,根据四川实际,确立“突破入境、活跃省内、提升省外、引导出境”总体思路,推动旅游市场协调发展。
(一)突破入境市场。站在服务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四川形象的战略高度,把发展入境旅游放到更突出的位置,提升到更具竞争力的水平。注重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研究,根据消费特征开展针对性营销。巩固香港、澳门市场,深化台湾市场,加强与当地官方机构合作,注重对当地潜在游客的营销,重点开发高端商务群体、主妇型休闲群体、回乡探亲访友旅游团、大中学生暑期休假群体、周末购物游群体。重点开拓日本、韩国、东盟及欧美客源市场,着力开发高端商务旅游群体、奖励旅游群体、修学旅游群体。借助省委、省政府领导出访的有利时机,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探索建立我省驻外旅游代理推广机构,加强与境外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的沟通和合作;加大与境外国家和地区修学旅游组织者共同开发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大力开发华人华侨旅游市场,借助海外华人社团和报刊传媒宣传四川旅游;加强与民航部门合作,在国际热点航线上投放四川旅游专刊和播放四川旅游专题片,开展航线和旅游精品线路联合促销。
(二)活跃省内市场。围绕贯彻扩内需、促消费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化旅游消费需求、改善民生的角度,全面发展省内旅游市场。结合民生工程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化的旅游服务;制定实施旅游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旅行社、旅游景区和酒店等企业联合开发针对性产品,提供优惠、优质服务;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加强旅游发展宣传工作,加大旅游公益广告的播放力度,发展旅游频道及旅游节目。全省要抓住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等节假日市场,统筹策划实施主题营销活动,不断掀起旅游高潮。
(三)提升省外市场。省外市场发展重点是扩大游客来川规模,提高游客人均消费。重点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客源市场的高端商务群体;通过无障碍旅游扩大陕西、重庆、云南、贵州等周边市场份额;通过网络平台培育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肃等新兴客源市场;通过感恩主题营销,抓好灾区对口支援省(市)重点客源市场。
(四)引导出境市场。以提升我省居民素质为目标,引导出境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强旅行社资质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增加出境组团社的数量。启动四川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安全预警制度,加强旅游安全教育。实施重点出境市场和重点入境市场客源互换计划,带动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三、健全旅游营销工作机制
构建一体化的营销格局。整合全省上下各方资源,组成省级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部门、旅行社、景区、相关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品、市场、销售一体化”宣传营销格局。
(一)建立专业化的营销组织。…………。
(二)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信息系统。…………。
(三)建立全程化的营销管理制度。…………。
(四)建立特色化的营销宣传网络。…………。
四、构建旅游品牌体系
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构建全省旅游品牌体系,进一步突显旅游目的地形象。
(一)旅游资源品牌。各地、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创建各类旅游资源品牌,提高全社会对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加快金沙—三星堆遗址、剑门蜀道、贡嘎山、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等打捆)等项目申遗进程,加大川剧、康定情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红军长征线、茶马古道线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世界遗产的宣传,促进世界遗产的永续利用。
(二)旅游产品品牌。先期推出世界遗产之旅、熊猫故乡探秘、古蜀文明探源、蜀汉三国寻踪、天府古镇漫步、体验“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戏)”之旅、长征丰碑红色之旅、大爱无疆灾区新貌之旅和寻找香格里拉之旅等旅游产品品牌。
(三)旅游节庆品牌。打好旅游节庆活动牌,扩大节庆活动的市场操作和推广力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区域性节庆活动。重点打造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成都)国际美食节、中国四川国际南国冰雪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成都国际桃花节、康定情歌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攀枝花国际漂流节、都江堰放水节10大旅游节庆品牌。
(四)旅游服务品牌。鼓励旅游企业创A(A级景区)、评“星”(星级酒店)、追“绿”(绿色企业),评选“十大金牌导游”、“十大品牌经理人”、“百名明星员工”。
(五)旅游商品品牌。鼓励创新开发旅游商品,组织评选四川省10大特色旅游工艺品、10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10大特色地方小吃、10大特色旅游土特产。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应针对不同品牌内涵和要求,加大创建和推广力度,全方位塑造和支撑四川旅游整体形象。
专栏6 四川旅游品牌体系建设
旅游资源品牌化工程:世界遗产1个;国家级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地质公园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
旅游产品品牌:世界遗产之旅、熊猫故乡探秘、古蜀文明探源、蜀汉三国寻踪、天府古镇漫步、体验“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戏)”之旅、长征丰碑红色之旅、大爱无疆灾区新貌之旅和寻找香格里拉之旅。
旅游节庆品牌: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成都)国际美食节、中国四川国际南国冰雪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成都国际桃花节、康定情歌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攀枝花国际漂流节、都江堰放水节。
旅游商品品牌:10大特色旅游工艺品、10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10大特色地方小吃、10大特色旅游土特产。
五、创新旅游营销渠道
加快运用新的营销载体和技术,大力拓展旅游营销渠道,更加有效地开发旅游市场。…………。
第四节 夯实基础体系
切实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重点构建舒适便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旅游立体交通建设
………… 。
二、着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
(二)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
…………。
(三)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
专栏8 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库三网”工程。建设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搭建旅游政务网、旅游咨询网、旅游电子商务网。
“智慧旅游”试点工程。3个智慧旅游城市(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10大智慧景区(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剑门关、阆中古城、蜀南竹海、李白故里)。
三、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着力完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以及信息网、通信网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
(二)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
专栏9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工程。2012年前、在全省选建5个具有典型示范性的旅游咨询中心。“十二五”末,共建150个旅游咨询中心。
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十二五”末,5A级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标准必须基本达到四星级,4A级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标准必须基本达到三星级,全省3A级以上景区厕所须做到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免费开放。改扩建650个旅游厕所。
四、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注重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
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旅游资源。…………。
加强旅游资源的分区、分级和分类保护。…………。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景区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在全行业树立绿色发展意识。…………。
专栏10 旅游环境保护工程
旅游“创绿”工程。创建50个国家级绿色饭店、50个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创建10个低碳旅游城市。
节能减排: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用水、用电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0%。
第五节 健全管理体系
一、建立大产业发展机制
(一)增强宏观协调能力。…………。
(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四)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展。…………。
二、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
实施标准化引领战略。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创建工作,加大旅游标准化推广和贯彻执行力度。…………。
三、加强旅游诚信系统建设
…………。
四、推进旅游统计制度改革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如实反映旅游发展现状,定期公布旅游产业发展成果。…………。
专栏11 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略)
第六节 构建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按照大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各市(州)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地方旅游发展。完善省、市、县旅游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系统。加快完善市、县旅游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系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实施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加大政策保障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推动旅游政策贯彻落实。…………。
保障旅游用地需要。…………。
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
专栏12 旅游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出台政策文件。如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大力发展我省入境旅游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市(州)出台相应实施意见或各专项政策。
落实好现有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电〔2008〕53号)等。
三、加强人才保障
旅游主管部门做好人才战略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重点培养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人才、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短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建立合理的旅游人才流动机制。…………。
大力实施旅游业人才职业化工程。…………。
加快建立新型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建设科学的旅游人才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推进旅游人才建设信息化。…………。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激励奖励的有关政策,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导游人员人才诚信管理制度。维护旅游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的养老、事业和医疗等保障机制。
专栏13 旅游人才工程(略)
四、健全安全保障
以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为重点,以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保险体系为保障,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场所、自驾车旅游线路沿线的公共安全设施,推动建立旅游医疗与安全急救、旅游危机管理与游客反应快速应变双重旅游救援系统,提高在旅游经营中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反应能力。
完善旅游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与机制。与公安、交通运输、食品、卫生、保险、通讯、消防、武警、外事等部门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制定旅游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并积极推进,尽快纳入法规范畴。
强化对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
第四章实施
第一节 注重规划衔接
做好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水利、文化等规划的衔接。市(州)、县(市、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景区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一级旅游规划相衔接。同级旅游业发展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
专栏14 旅游规划体系(略)
第二节 纳入年度计划
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排出时序进度,纳入每年的年度计划,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人民政府下达年度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属大型企业、旅游行业和系统要根据本规划和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达的任务,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纳入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第三节 加强监督考评
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
二、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
附件:1.名词解释(略)
2.规划图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