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科研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外东狮子山,主要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其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四川省农科所生理遗传系,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987年改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57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5人,有博士7人、硕士1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现设有2个研究室,3个研究开发中心,(包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育种工程中心)。所内现有大型封闭式钴室、同位素示踪及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各种现代化生物技术设备和仪器。
研究方向和内容
利用生物技术和核技术相结合,开展农作物、果树、花卉新质源、新品种的创制和选育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开展植物化控调节、经济和药用植物脱毒快繁、商品辐照加工、同位素示踪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服务。“八五”以来,重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功能基因克隆与利用及重组基因产品和植物化控调节剂的研究开发;同时对外提供药品、化妆品、医用手术薄膜、食品、调味品的辐射灭菌;图书档案、竹木器具的辐射杀虫、高分子材料的辐射交联,辐射改性等技术服务。
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建所以来,利用生物技术、核技术相结合,开展了水稻、小麦、甘薯、花卉、果树新质源、新品种选育、新材料创制及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应用研究,并开展了分子标记、基因工程、植物化控调节、植物快繁、商品辐照工艺、同位素示踪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服务。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别在《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获得各类科研成果23项次,荣获国家级重大成果奖8项、省级重大成果奖12项。近年来,利用我所创建的水稻综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水稻优良恢复系“川恢802”以及3个高产、抗病水稻新组合II优802、辐优802和II优949,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近2000万亩,于1998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采用核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川辐系列小麦新品种5个、杂交玉米新组合1个。在甘薯脱毒、植物组织快繁方面已进入规模化运作,并为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展示了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威力。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建立了用于农作物分子育种的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育种的实验体系;启动的一批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及四川省重大项目的支持。《甘薯淀粉分子标记图谱研究》被列入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经费支持;《甘薯高淀粉分子标记研究与高淀粉品种的创制》被列入2003年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的经费支持,现已通过AFLP、SRAP及SSRs等多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建立甘薯高淀粉基因分子图谱,获得了一些可直接用于育种的分子标记。此外,利用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现有的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育种的实验体系,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还参加了四川省农科院主持的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水稻食味性状的分子标记筛选和育种》和国家科技部转基因专项《水稻抗螟虫转基因材料的创制》等课题的研究,开展了玉米转基因抗虫自交系选育和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水稻分子育种和薯类作物分子育种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
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在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率。兰月公司充分发挥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所的科研、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开发的狮子山牌植物化控五大系列产品以其科技含量高、产品配方独特、用量少、见效快、效果直观、产出投入比高、深受用户喜爱。产品畅销全国,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年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其中吡效隆(KT-30)系列产品被列为“九五”农业部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级新产品,省技监协会推荐产品,其研究开发应用水平和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某些研究技术属国际首创。辐照技术研发中心主要面向社会开展高分子材料的辐照改性,商品的辐射消毒,灭菌,防霉,杀虫等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产品合格率达100%,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发展目标
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将立足生物技术、核技术、植物化控技术,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开门办所的战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企业的联合,为全国的农业生产多作贡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4 00:42
目录
概述
研究方向和内容
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