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海湾。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
简介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四日市上马,1958年在四日市海湾打的鱼开始出现有难闻的石油气味,使当地海产品的捕捞开始下降。1959年由昭石石油公司投资186亿日元的四日市炼油厂开始投产,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石油联合企业城”。然而,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很多人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不适。从1960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一些哮喘病患者病甚至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到1979年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
四日市发展背景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伊势湾海岸,由于交通方便,很快成为发展石油工业的窗口。原有人口25万人,主要是纺织工人。由于四日市近海临河,交通方便,又是
京滨工业区的大门,日本垄断资本看中了四日市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好地方。1955年利用战前盐滨地区旧海军燃料厂旧址建成第一座炼油厂,从而奠定了这一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基础,随后其他一些相关企业纷纷成立,石油联合企业逐渐形成规模。1957年,昭石石油公司所属的四日市炼油厂投资186亿日元,四日市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石油联合企业城”。正当人们对这些将会带来滚滚财源的大型企业艳羡不已时,可怕的公害病已悄然潜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市内工业主体部分是盐滨地区和午起地区的联合企业。午起地区在四日市北部填海造地形成的工业区,建有电厂和午起联合企业。在这三大石油联合企业周围,又挤满了三菱油化等10多个大厂和100多中小企业。于是四日市成为噪音振耳、臭水横流、乌烟瘴气的公害严重城市。
事件原因
1956年,由于石油工业含酚废水排入
伊势湾,使附近水产发臭不能食用。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高硫重油)产生的废气,使整座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全市工厂粉尘、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达13万吨。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出标准5—6倍。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烟雾中飘着多种有毒气体和有毒铝、锰、钴等重金属粉尘。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烟雾,吸入肺中能导致癌症和逐步削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形成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肺气肿等许多呼吸道疾病。随着污染的日趋,支气管哮喘患者显著增加,这种情况引起各界广泛注意,人们遂开始探索致喘原因。据四日市医师会调查资料证明,患支气管哮喘的人数在严重污染的盐滨地区比非污染的对照区约高2—3倍。
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原因一般有家族遗传因子和对室内尘埃过敏因素。从家族史调查和室内尘埃提取液皮内试验的结果都表明,污染区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低于对照区的患者。这说明室内尘埃和遗传因子,不是四日市支气管哮喘高发的致喘因素。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在燃烧时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废气,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强烈地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器官,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反射性挛缩,使管腔缩小,黏膜分泌物增多,呼吸阻力加大,换气量减少。严重时会造成喉痉挛,甚至使人窒息死亡。特别是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附在漂浮的金属粉尘中时,就能随粉尘侵入人体的肺泡。由于四日市的居民长年累月地吸入这种被二氧化硫及各种金属粉尘污染的空气,呼吸器官受到了损害,因此,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另外,新患者一旦脱离大气污染环境,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从而推断局部的大气污染是主要的致喘因素。后来的观察又发现,哮喘病患者的发病和症状的加重都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浓度呈明显相关关系,进而确定二氧化硫是致喘的原因。由于这种公害病最早发生在日本四日市,在病症状中尤以支气管哮喘最为突出,故被定名为“四日市哮喘”。
事件危害
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发作;1964年连续3天浓雾不散,严重的哮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4年,四日市烟雾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在痛苦中死去。1967年,又有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杀。到1970年,四日哮喘病患者达到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实际患者超过2000人;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为775491人。
后来,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烧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病蔓延全国。如千叶、
川崎、
横滨、名古屋、
水岛、岩国、大分等几十个城市都有哮喘病在蔓延。
污染抗争
20 世纪60 年代,联合工场引发的污染日益严重,四日市市环境污染抗争运动开始形成。特别是随着污染的加重,居民健康问题凸显,以致“四日市哮喘”成为当时日本家喻户晓的词语。1967 年,在环境污染抗争运动的支持下,九名受害居民将第一石油化学联合工场的六家大企业推向被告席,四日市哮喘公害病诉讼开始。1972 年7 月,经历了将近五年的诉讼斗争,原告居民方取得公害诉讼的胜利。此后,随着日本全国污染治理步伐的加快,四日市市也拉开了污染治理的新序幕。20 世纪80 年代,四日市市环境改善成果逐渐显现; 1990 年,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四日市市国际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四日市市开始向其他地方与国家传递在治理污染中积累的技术经验; 1995 年,四日市市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500 佳环境奖。至今,四日市市海滨的石油联合工场依然没有停止运转,企业生产依然会给环境带来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