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蔡继渭、
谷德显执导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电影,由
古月主演,于1983年上映。
剧情简介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3万红军来到赤水河畔,并与堵截红军的川军相逢。毛主席、周副主席、总参谋长刘伯承对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决定立即抢占附近渡口以摆脱敌人。红军一渡赤水进入云南扎西地区,蒋介石命督察室主任王道之对红军加紧围剿,王道之赶到贵阳,并调集四十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红军认真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于是,红军趁敌人重兵围扎西黔北空虚之际,二渡赤水,夺取渡口。高翔率领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蒋介石闻知此事大发雷霆,命令重兵进攻红军,将红军消灭在乌江以北。毛主席经慎重考虑,决定三渡赤水。红军三渡赤水后又突然调头四渡赤水,将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但红军将疲惫不堪的滇军牵到东面并给予沉重打击。红军主力终于大步开进云南,并从容渡过金沙江,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演员更换
该片原定由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演员刘振国扮演毛主席。刘振国于1982年2月随剧组到达赤水河中游的土城正式投入拍摄。但是,样片出来后,剧组发现他的体型较胖,不适合扮演20世纪30年代的毛主席。于是,导演决定改由八一厂的演员古月扮演毛主席。
艰苦拍摄
由于条件艰苦和不适应气候,到达外景地后的半个月里,80%以上的剧组人员感冒、发烧、拉肚腹泻,但演员们为了影片早日与观众见面,一边打针、吃药,一边演戏,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摄制组的成员们平均瘦了十多斤,其中扮演高翔的演员卢志启减重26斤,制片主任李久万的皮带朝里缩了四扣。尽管如此,演员们从不叫苦叫累。
该片中有许多镜头需要演员骑马拍摄,但剧组有十多名扮演红军领导人的演员不会骑马,于是曾要在马术队学了近一年的演员冯恩鹤自告奋勇担任骑马教练。其中,扮演刘伯承的傅学成在拍摄该片时已47岁,刚学骑马时几次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为了不让他受伤,唐国强主动给他当马夫,牵着马跑。为了适应拍片需要,演员们每天清晨还要坚持爬山,开展爬山比赛。
高保成、刘江、唐国强等知名度较高的演员在该片中甘当配角。高保成在片中只有十来个镜头,但仍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演员征求意见。此外,他还帮助剧组中的青年演员。扮演盐妹子的李平在拍该片时只有17岁,是第一次上银幕,在拍摄盐妹子跪着请求参加红军报仇的戏时,她拍了好几次都不成功,于是,高保成便跪在石子上为她做示范。
地方支持
该片在贵州省拍摄期间,拍摄得到当地大力支持。时任贵州省副省长的李廷贵多次接见摄制组,各地方政府也抽设得力干部组成专门协拍班子,负责接待剧组,保证摄制组工作顺利进行。剧组的第一个拍摄点习水县的土城是红军一渡赤水的起点。剧组考虑到剧组和协拍部队有三千人,而土城是个只有一条街、四千多居民的小镇,拍摄会给当地带来许多困难,想移到别处拍摄。但在习水县委坚持下,剧组留在了当地拍摄。每天从四面八方来看望“红军”的当地群众把土城挤得水泄不通,镇上一度连吃饭住店都成了问题。为了拍摄“红军二进遵义”群众夹道欢迎的场景,拍摄地赤水县政府在短时间内集中了500多名身着20世纪30年代服饰、各种年龄、各种类型的群众演供剧组挑选。
角色塑造
为了接近形似,适应四渡赤水时角色瘦高体型的要求,古月加大动运量,克服了贪食油荤、睡午觉的习惯,饭量也酌减一半。为了把握长征时期角色的外部形体动作,他设法收集了600多张毛主席的照片、画片,反复研究。开拍前,他在宿舍挂满了毛主席的照片,桌上、抽屉里摆了许多毛主席的塑像和像章。出外景时,他将这些照片带到外景地,口袋里时时装着印有毛主席形象的邮票,只要有空就看着它们琢磨如何表现人物的眼神、手势、步态及讲话时的习惯动作。与此同时,他转录了一些毛主席的讲话录音,逐句、逐字倾听、琢磨、体会。他把看照片、听录音以及走访时获得的形象感受,分门别类记在笔记本上,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模仿人物的神情动态、音容笑貌、举止言谈,从有意识的模仿到下意识化为自己的习惯动作。
除了追求“形似”,古月曾到长沙、湘谭、韶山等地体验生活,沿着毛主席当年走过的道路参观、访问、座谈,到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查阅有关资料,从而感受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感情,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作战过程等。
人物化妆
根据导演“影片力求生活气息浓郁和富有真实感,避免把领袖人物塑造成‘神’,也不要把反面人物化妆成青面獠牙的鬼”的要求,为正确体现出战争年代的时代气氛和生活气息,该片化妆师确定红军领袖和指战员的化妆基调是久经风霜的棕色,人物造型力求朴实、健美,发型力求自然大方。例如,在拍摄战火烽烟的场景时,一改过去“不准给英雄人物脸上抹灰”的“清规戒律”,对红军领袖人物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身份、性格、年龄,在他们脸上、身上使用了气氛妆,加烟灰、尘土、汗水,以求达到“风尘仆仆”的效果。
为了能尽可能在银幕上真实地体现双方领袖人物的形象,该片化妆组在进行肖像化妆时,努力熟悉并掌握人物的外形特点,搜集有关人物的照片,例如蒋介石的照片搜集了近50张,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特点,找出演员与所扮演角色之间的相同之处和差别,通过造型化妆加以弥补。化妆师造用了“敷腊、薄膜”塑型法,直接在演员脸上雕塑。
影片评价
该片的成功之处便是把“四渡赤水”这威武雄壮的活剧形象的活剧形象地搬上银幕,真实地再现了这次战役的巨大场面,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高翔、卢青松等红军指战员的光辉形象,给观众进行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该片善于运用长短镜头,既展现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又表现红军指战员的英勇。该片的不足之处一是所反映的战役时代背景还交待得不够清楚,二是缺乏生动故事的穿插,三是领袖人物中除了毛主席形象塑造得好些,其他人的形象显得单薄。(《电影评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