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系扁瓶
元代文物
四系扁瓶是元代的文物。
基本介绍
以下为山东淄博 魏传来
“淄博窑宋金绞胎瓷器赏析”
自开窑以来,淄博古窑生产的陶瓷品种可谓洋洋大观,各种造型种类枚不胜数。在诸类陶瓷中,有罕为人知的独特瓷种,其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首,这就是始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时期的陶瓷奇葩———绞胎瓷。
绞胎瓷又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所谓绞胎,就是将白、黑(或褐、黄)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折叠、盘卷、切刮,再拉坯,制作成器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了白黑(或褐黄)相间的美丽纹理。由于绞糅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可使其构成各类抽象的艺术画面。有人曾作诗赞美绞胎瓷:“十样颜色入泥层,百种纹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韵,万种风情在其中。”
从发掘出的实物标本和传世器物来看: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以乱纹、回纹为主,是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泥贴面,实际上是绞的化妆衣,不是全绞胎。实物资料只见到残瓷片。到宋金时期,淄博窑的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成熟,瓷胎的纯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纹理艺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装饰由胎而生,全胎绞泥,里外一致。绞胎色与色之间的界线泾渭分明,即使是细如发丝,也没有相互浸漫的现象。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冲脱了淄博窑唐代及唐代以前瓷器单色釉装饰的束缚,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领域。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体现的是古代匠师对艺术美的一种高深探索和追求。
作品简介
磁州窑窑场都是专门大量烧制民间日用陶瓷的纯粹民窑。由于民窑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物美价廉的要求使磁州窑瓷器在粗瓷黏土原料上创造了各窑中最丰富的装饰变化。它的独特风格在于,先在黏土骨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一层透明的釉料,釉面呈牙白色。装饰方法主要有釉下彩绘、釉下彩绘划花、划花、刻花、印花,珍珠地划花、剔花、剔填花、单色釉等。其中以釉下彩绘最具特色,以釉下彩绘最为精美,纹饰潇洒自如,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充分发挥了工匠的艺术天赋。在釉上釉下绘上题材丰富的美术装饰,其中以白地黑花(铁锈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这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官窑的单色釉限制,创造出一种粗犷的效果,格外富于生活气息,在民间深受喜爱。
四系贯耳扁壶(或称穿带扁壶)壶身高:18厘米;壶身宽:16厘米;口径:3.9厘米;壶底座为长方:长6厘米、宽3厘米;壶厚:5-7厘米;灰白泥烧制而成。灰白泥为底色。壶的一个大面的近底座处略少釉,除底座外,通体上釉(壶内无釉),自然开片。透过釉彩,可见如漾开的一圈一圈的纹。扁壶两侧饰齿状条带。这类绞胎小品类陶瓷器,物少,识者少,因此李羿霖愿与玩过这类的朋友及行家学者学习探讨。简短介绍望识者、博学者补充。
发现地
淄博窑宋金绞胎瓷器发现最多的窑址是磁村窑和颜神店窑。磁村窑除发现碗、盘等绞胎瓷器外,在科学发掘的属五期金代窑址中还发现了绞胎捶丸。现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宋金时期属于淄川县的颜神店镇,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在1993年的博山区规划建设施工中,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的瓷器碎片。在这批数量众多的瓷器瓷片中,其中一部分是造型各异、装饰精美的绞胎瓷器。而早在1982年,考古工作者就曾在该处清理出两座窑炉,出土各类陶瓷标本440件,其中一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绞胎瓷器——绞胎钵。将这些绞胎瓷器与磁村窑近年出土和发现的绞胎瓷器对比,发现它们的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是一致的,具有典型的宋金时期特点。
外观
淄博窑绞胎瓷器外观古朴典雅,花纹在制胎中预先形成,不饰雕琢,混然天成。成品瓷轫性较强,胎质细密坚硬,几乎不吸水,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完全符合现代瓷的标准。总的来看,绞胎瓷器制作技术是淄博窑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是现代技术难以替代的,是我国制瓷技术的宝贵历史遗产,除瓷器本身的极具艺术收藏价值外,其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是其他瓷种所不可替代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3:55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