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佛教术语,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间食。
四食(佛光大辞典),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间食。
据杂阿毘昙心论卷十、成唯识论卷四、集异门足论卷八等记载:
(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噉,以口、鼻分分受之。
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二)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
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
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
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三)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
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又依大乘义章卷八(大四四‧六二○中)之解释:
「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
如鱼、龟等出至陆地生诸卵后,以细沙覆之,复还入水,若彼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坏,若不思母即便腐坏;
又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粮等。
(四)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虽言诸有漏法皆能滋养诸有,然上述之段、触、思、识等四种其义殊胜,故特称为「食」。其中,段食、触食含有能资益现身之所依及能依之义。
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摄养之;
能依,即心、心所,触食能资益之。
思食、识食含有能引生「后有」之义,即于此生之中,由于起动有漏之「思」业,遂使业力熏习「识」中之种子,从而引生来生不断辗转相续之生起。
四食中,段食仅限于欲界,其余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湿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别而有所不同。
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三O载:
欲界具有四食而以段食为主,
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触食为主,
鬼趣具有四食而以思食为主,
湿生具有四食而以触食为主。
出家人应远离之四种谋生方式。
又作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净食。即:
(一)下口食,又作下邪,系以和合汤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方式活命者。
(二)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作为生计者。
(三)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
(四)维口食,又作四维口食、维邪,以学习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不净方式活命者。反之,唯以清净乞食自活者,称为正命食。〔大智度论卷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一、大藏法数卷二十一〕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二触食触即对也。谓产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三
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九食:四食为世间之食,能长养生死之色身——【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