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回娘家(Returning to the Maternal Home)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在中国多地具有回娘家的习俗,尤其以汉族聚居区最为盛行。
民俗由来
正月初二
根据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其女安庆公主下嫁都尉欧阳伦。在第一年的除夕夜,所有已出嫁的姐妹们都回到了婆家过年,唯有新婚不久的安庆公主,因为嫌弃婆家条件简陋,并仗着自己是马皇后最小的女儿,坚持要在宫中与父母共度新年。
马皇后对女儿进行了耐心的劝导,强调了孝敬公婆和体贴丈夫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将心比心”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安庆公主回到婆家过年。次日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见安庆公主偕驸马前来拜年,询问是否已经向公婆拜年,得知尚未完成此礼,便教育公主要先尽媳妇之责,再行子女之礼。朱元璋还写了一副对联:“羊跪乳,媳敬婆。横批:天经地义。”以此告诫公主尊重长辈、遵守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这则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效仿朱元璋的做法,把正月初二定为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让出嫁的女儿有机会与娘家亲人共享佳节的欢乐。
六月六
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晋国宰相狐偃喜欢铺张浪费,在他六月六生日那天,门庭若市,场面十分奢华。他的亲家赵衰对此感到不满,直言批评狐偃的行为不当。然而,狐偃不但没有接受建议,反而在众人面前羞辱了赵衰,导致后者气愤而亡。
第二年,晋国遭遇灾荒,狐偃外出放粮,告知家人六月六返回过生日。狐偃的女婿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报复,计划在他生日时对他下手。但狐偃的女儿得知了这个阴谋,连夜赶回娘家警告父亲。了解到事情严重性的狐偃深感悔恨,主动邀请女儿和女婿回家,用美食款待他们,并诚恳道歉。从此以后,每年六月六,狐偃都会热情迎接女儿和女婿,以此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这个故事也传到了民间,渐渐地,六月六成为了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节日,被称为“姑姑节”,象征着亲情的修复和家庭的和谐。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年间,“归宁”一词便已出现,它最初用来指代已婚女子回娘家探亲的行为。
明朝初年,农历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传统习俗开始形成。
明代时期,农历六月六回娘家习俗的产生也许受到五月五、重阳节女儿归宁的影响,女儿们开始在六月六回家。由于明代端午节和重阳节发展出与女儿回娘家的节俗活动,因此明清时期端午节、重阳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此外,明清时期五月五回娘家还有“躲端午”之说。
到了清代,重阳节已经不再保留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而农历六月六衍生出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
分布地区
民俗内容
活动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已婚的女儿偕同夫婿及子女返回娘家拜年,这个日子被俗称为“迎婿日”或“姑爷节”。无论具体在哪一天进行,这项家庭活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归宁的女儿需携带礼品和红包赠予娘家的小孩,并与家人共进午餐,以示对娘家的敬意和感恩。所带礼品通常包括糖果和面条,糖果象征着生活甜蜜美满,面条则寓意健康长寿。
注意事项
根据传统习俗,回娘家时还有几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避免单数,因为双数被认为是吉利的;其次,在这一天不宜午睡,以免给人懒惰的印象,同时也为了表示对来访客人的尊重。此外,女儿女婿还需提前准备如糕点、水果、烟酒等礼品,而娘家则会安排丰盛的宴席来款待客人,每桌菜肴的数量也往往符合传统的八个碟子四个碗的配置,以展示热情好客的态度。
相关文化
民间谚语
台湾地区流传着一句民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门担担。”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有父母可以归家的女儿的祝福,以及对于失去双亲者的同情。同时还有另一句谚语:“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形象地描绘了大年初二街头巷尾满是准备随妻子回娘家的年轻夫妇的景象,突显了这一天的特别意义和热闹氛围。
相关作品
价值意义
在明清时期,尽管社会对女性有着基于“三从四德”的理想行为准则——即女性应在不同生命阶段遵循特定的道德规范,但实际生活中,只要女性的行为不违反这些道德原则,她们仍然能够享有外出社交和游玩的机会。总的来说,在这一历史阶段,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并需遵守“三从四德”所设定的角色期望,但她们依然享有一定的行动自由,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相对活跃与开放。
回娘家习俗的产生为已为妇人的女性提供了尽孝道的时机,六月六作为节日承担了女性感情补给的功能。在交通不便捷的传统社会,女儿出嫁,难得回趟娘家,在六月六这一特定的时间回娘家看望父母,维系情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16:43
目录
概述
民俗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