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传统音乐
回族民间器乐,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历史起源
中国回族是公元七世纪以来,陆续由中东和西亚一带来中国经商、传教、迁徙而来的波斯人、阿拉拍人,与中国的汉、维、蒙等民族长期相处和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兼容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这些特征既明显地区别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又与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回族的乐器“泥哇呜”与汉族的“埙”均属同源器种。
历史发展
宁夏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继承了宁夏古器乐,融合汉音乐文化及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逐步演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古乐埙、羌笛、芦管、簧,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哇呜、咪咪、口弦。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
历史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 “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
基本特征
演奏技艺
宁夏回族乐器形成了特殊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以演奏民间曲调为主,口耳相传,自娱性演奏。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乐器的华彩。口弦吹奏时将其横嗡口中,以舌尖或手指轻轻拨动发音簧片,同时以口形的变化、呼吸气量的大小来调节掌握音程及音量,以达到演奏的效果。
演奏乐器
牛头埙
牛头埙,俗称“哇呜”或“泥萧”,是用粘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封建时代早期宫廷乐队中曾使用过此种乐器,以后逐渐消失,仅在回族民间演奏中见到。
牛头埙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普及性强。回族聚居区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儿童,都喜欢用泥做牛头塌,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挖一块胶泥土,用水搅拌揉成泥球,然后做成圆形、鸡蛋形、蝴蝶形、鱼形、牛头形等各种各样,待晾硬后用一根粗铁丝钻几个小孔,有一个吹口,有手按的四个小口。牛头埙音域在五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234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如《北风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间小调等,还能用它学鸟的叫声。
口弦
口弦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其他民族当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较多。
口弦多以黄钢、红铜或白银制成,形似当今妇女们常用的钢发卡。中间安有一根极其细薄的铜片,是发声器。口弦大小不一,有约寸半长短的,也有比其小的。
口弦是回族姑娘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在闲暇时节,每主夜幕降临,妇女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吹奏起动人的口弦,借以散心消遣,或寄托妻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抒发她们深埋心底的复杂感情。
柳笛
柳笛,一种用嫩软树皮管做成的独奏乐器,形似横吹或竖吹的竹笛,宁夏回族少年称为“咪咪”。咪咪儿分单管双管两种,用无名指粗细的竹管自制而成,开有 6 个音孔,酷似笛子,但要竖吹;吹口处置有用嫩树皮制成的发音器,利用薄膜震动发音的原理吹出声音,靠 6 个音孔的音阶加一个自身音阶共 7 个音阶奏出曲子旋律。
代表作品
回族民间器乐的经典曲目有《廊檐滴水》《种芝麻》《欢乐回乡情》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由于回族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传承现状
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口弦、咪咪、哇呜等乐器。
传承人物
马兰花,女,1939年生,宁夏灵武人。早年随父亲学习口弦演奏及制作技艺,掌握了多首口弦曲的演奏。2008年,马兰花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
杨达吾德,男,1965年生。2009年,杨达吾德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安宇歌,女,回族人。2018年,安宇歌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7年7月,宁夏文化厅公布了6个国家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基地和10个国家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点,回族器乐被重点纳入。
2008年,银川市党委和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回族民间传统乐器做了更加深入的搜集和挖掘;对回族老艺人的技艺进行声像储存;选拔培养回族民间器乐传人;校园传承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8年7月18日,由文化部非遗司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宁夏文化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宁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对话网络宣传推广活动”在宁夏文化馆举行。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获得“回族民间器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回族民间器乐”项目保护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9年1月,斯里兰卡住房建设与文化部常秘伯纳德·瓦桑塔欣赏了回族民间器乐口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安宇歌用口弦吹奏的幽深音乐之声。
2016年4月26日至27日,在“天山琴韵·丝路乐语”新疆民族特色乐器展银川站中,来自宁夏的回族民间器乐泥哇呜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口弦非遗传承人安宇歌等,与来自新疆的演奏家们展开音乐交流,琴弦上、笛声里、鼓点中,不同乐器的融合演奏出的即兴曲,是丝绸之路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
参考资料
回族民间器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0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