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回族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回族重刀武术成名于明成祖初年,相传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60斤重的大刀征战,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举家迁至天津,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
回族重刀武术,代代相传,至传人曹金藻阿訇的大刀已加重到160斤,成为一种健身器械。曹金藻还融合“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散手与“西洋拳”、“秘宗艺”及祖传“十手拳”,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集南拳、北腿、摔跤、擒拿为一体,尤以“青牛扫尾”、“潜龙出渊”和“鬼推转”三招最具特色。曹金藻武艺超群,行侠仗义,与霍元甲并称为“回汉双侠”。
武术特色
回族重刀武术,主要有插、背、拧、云、撇、水磨、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顶、比摆荷叶、掌中花、叠罗汉等刀式,特点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大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既惊险雄劲,又轻盈灵动,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回族重刀武术,是回族民众尚武精神的象征和标志,具有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们娱乐生活和传承民众尚武精神等多方面价值。
传承状况
回族重刀武术,以弘扬民族武术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习武健身为宗旨,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这一重要武技在发展中遇到资金不足、场地缺乏等问题,亟待解决。
传承人物
曹仕杰,男,回族,1967年11月出生,天津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回族重刀武术,申报地区为天津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市红桥区文化馆获得“回族重刀武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天津市红桥区文化馆(天津市红桥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表演
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天津代表团津门回族大刀表演引起了关注。“刀舞动如风,刀落寂无声,提刀千斤立,舞刀鸿毛轻”。这几句赞美诗生动地描述了津门回族大刀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