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銮碑
河南省濮阳市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銮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御井街城关镇西完小西侧,始建于北宋,该碑毁于明代。
历史沿革
回銮碑始建于北宋,该碑毁于明代。
建筑格局
回銮碑系青黑色石质,无碑首,长方形。原碑下部的文字剥蚀全没,仅上部有二十八个字还清晰可识。依此,可看出碑文字大如拳,秀丽流畅,系草书阴刻,额题:“契丹出境”。
1979年,回銮碑修茸复制,现碑高2.3米、宽0.84米、厚0.26米。碑前有一水井。碑文为《契丹出境》诗,传为宋真宗所赋,由宰相寇准亲书。清乾隆七年(1742年),于此立一碑上书正体“御井甘泉”四字。
文物遗存
回銮碑现存碑文为诗一首,宋真宗赋诗并书丹。首行题“契丹出境”。全诗如下:“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爱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历史文化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和肖太后以统军使兰陵郡王肖挞览、奚六部大王肖观音努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一直攻到濒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濮阳)北城(澶州两城分别在黄河的南北岸),从正面直接威胁宋都开封,北宋君臣大为震惊,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与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斗争相当激烈。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亲临前线督师抗辽,宋真宗勉强赞同亲征。“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观军势”。准固请日:“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在寇准等人的催促下,真宗“遂渡河”登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里”,当辽军数千骑逼近城下时,宋军迎击,斩获大半。肖挞览被宋军射死澶州城下。辽统治者请盟,宋真宗许之,十二月,宋辽双方达成协议,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议和后,辽军撤走。此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真宗班师回朝时赋《契丹出境》诗一首,传说寇准将此书丹并立石于真宗驻跸时用水的井(后人称该井为御井)旁,称《契丹出境碑》,也叫《回銮碑》。
1978年,濮阳县人民政府重加复制,并建碑亭,以兹保护。
1991年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濮阳视察工作,特地参观了古戚城、回銮碑和“中华第一龙”等文物古迹。指出:“濮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好好地把历史遗迹保护起来,多做宣传工作,发展旅游事业。”根据这一指示,濮阳市和濮阳县党政领导将“回銮碑”辟为旅游景点,周建围墙,又建大门,内植松柏花草,西筑寇准祠堂,恢复“御井甘泉”旧貌。
文物价值
回銮碑是北宋和辽双方由交战向和平转折的标志,是研究“澶渊之盟”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文物,它对研究北宋和辽的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回銮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回銮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御井街城关镇西完小西侧。
交通
自驾前往回銮碑:从濮阳站出发,大约6.5公里,约需14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8: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