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Dinners on Chinese Lunar New Year's Eve),也叫年羹饭、合家欢、分岁筵、团年饭等,特指
除夕家人团聚共享的晚餐,旨在告别旧岁,迎接新年。
民俗由来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栖息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称之为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年除夕夜来到人类聚集的地方寻找食物,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就叫“过年”。因为这顿晚餐象征着“凶吉未卜”,所以通常会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历史沿革
年夜饭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晋代周处的《风土记》,其中提及“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早在南北朝时期,年夜饭的习俗传播起来。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在北宋时期,开封的百姓在享用年夜饭时,家中灯火通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长辈坐在上首的位置,男性和女性分别坐在左右两侧,大家频繁举杯,共享天伦之乐。南宋时期的百姓在享用年夜饭时,也遵循着类似的礼仪和氛围。
“年夜饭”词语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顾禄的《清嘉录》。
20世纪80年代后,市民的收入提高了,而年三十又要上班,没有时间准备年夜饭。于是各饭店、宾馆适时推出了年夜饭的项目,一时间供不应求。在上海一些知名饭店,往往需要提早几个月预定春节酒席。
进入21世纪后,商家适时做出调整,推出种类更趋丰富的定制年夜饭。随着电商的兴起与繁荣,将菜肴和配料配置好,及送货上门的半成品年夜饭大受欢迎。
分布地区
南北差异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 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不一而足。和家人一起,用舌尖去旅行,让味蕾记住美好的生活滋味。
江南地区的年夜饭鸡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象征着“吉祥如意”;而鱼因为“鱼”和“余”谐音,代表了“吉庆有余”,也预示着“年年有余”。肘子则象征荣华富贵,豆苗寓意平平安安。其中,扬州人的水芹菜意味着路路通顺;吃年糕则寓意着“年胜年,藉以祈岁稔”,即万事如意年年高。
湖北地区的年三十的团圆饭一般要用“三全”,即全鸡、全鱼、全鸭,还要有“三糕”,即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即鱼丸、肉丸、藕丸。
鸡在湖北地区的吃法也很讲究,湖北地区习惯在过年的头一餐喝鸡汤,这象征着“清泰平安”之意。同时,据说家中主要的劳力则要吃鸡爪,意味着来年可以“抓财”,而年轻的学生则需要吃鸡翅膀,意指能展翅高飞,而剩下的人则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在荆州市沙市区一带,人们在新年的第一餐中吃鸡蛋。这表示在新的一年中,人们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寄予“吉祥如意”的希望。如果有客人登门拜访,则需要准备几个又嫩又滑的荷包蛋,这样他们便可以在来年中“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四川地区的人即使在外过年,也常常会收到从家乡寄来的自制麻辣香肠,猪肉被切成丁状后,与花椒粉、辣椒粉、盐、味精、白糖和白酒等调料混合腌制数小时,使味道充分渗入肉中。之后将肉灌入洗净的肠衣,并用麻绳每隔大约10厘米打结分段,最后悬挂在通风处晾干几天再蒸煮,成就了其独特的麻辣风味。
年夜饭桌上,还有
凉拌鸡、腊肉香肠拼盘、
镶碗、甜咸两种口味的
烧白、
粉蒸肉、
红烧什锦、
豆瓣鱼、坛子肉以及八宝饭等传统佳肴。其中,香肠象征着富足和长久;八宝饭则代表着团圆和甜蜜的生活。
川南地区偏好煎、炒、蒸、烧的方式,且口味偏甜酸,代表名菜如
东坡肘子;而川东则擅长于咸鲜味浓的菜肴,像达州的
灯影牛肉。
在自贡,正宗的年夜饭“饭点”通常从大年三十晚上11点开始,持续至正月初一凌晨1点。在享用年夜饭之前,家庭或家族成员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祭主。祭拜祖先时,祭主需先净身洗手以示敬意,然后毕恭毕敬地走向供奉先人牌位的神龛前,摆放美酒与菜肴,点燃香烛,进行作揖叩头之礼,并燃放鞭炮,以此来表达对祖先恩惠的感激以及对他们过去一年中庇佑家人、族人的感谢。
东北地区的年夜饭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也承载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猪肉炖粉条是年夜饭中分量十足的大菜之一,它使用的是由东北特产土豆淀粉轧制而成的粉条,这道菜象征着家庭生活的充实和富足。而
小鸡炖蘑菇则因为
赵本山的小品而广为人知,其选用乡下的笨鸡和
野生榛蘑,笨鸡因吃五谷杂粮和虫子长成,味道更为鲜美;榛蘑则因其生长环境特殊,能最大程度地衬托出鸡肉的鲜香。东北菜肴的最大特色在于“炖”,多是两两搭配,一起下锅,以大火狂炖。过年期间,亲友来访时,大块切下来的新鲜猪肉便和其他食材一起入锅炖煮,此外,“
酸菜炖白肉血肠”中白菜被腌制成酸菜保存,与五花肉和血肠一起炖煮,既能作为炖菜,也可少盐食用,当饭来吃。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老北京的年夜饭讲究“四四见底”的菜式搭配,即由四凉菜、四热炒、四肉菜、四汤菜组成,总共十六道菜。蕴含了美好的寓意:“十六”是幺六,谐音“要顺”,表达了人们对来年顺利如意的美好愿望,而“四平八稳”的说法,则寄托了对生活的稳定和谐的期盼。
“四凉”的第一道通常是
芥末墩儿,适合佐酒开胃。热菜中的丸子,尤其是“
四喜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炒菜里常会包括带有
百合的菜肴,如清炒百合或虾仁百合等,意指家庭和睦美满。因为“鱼”与“余”谐音,一条整鱼,代表“吉庆有余”和“年年有余”。通常选用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对于家中有考生的家庭来说,更是一个吉利的好兆头。
旧时京津地区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省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省南部地区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江西省南部地区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省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省南昌市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民族差异
象征意义
民俗内容
在传统的年夜饭习俗中,家庭成员尽可能地聚齐共度佳节,对于因特殊原因未能归家的成员,家中也会为其预留座位与一套餐具,以此象征团圆美满。
年夜饭的菜肴种类丰富,每道菜的名称都承载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饺子则寓意着“万事顺心”;酒水象征着“长流不息的财富”,而鸡蛋和鱼分别寓意为“大元宝”和“年年有余”。特别的是,这顿晚餐中准备的一条鱼通常不会在除夕夜食用,而是作为“看余”留到正月初一,意指将富足延续至新的一年。在北方一些缺乏鱼类资源的地方,人们会用雕刻的木鱼来代替真实的鱼。
此外,年夜饭的座次祖辈坐在上首,孙辈居中,父辈位于下首,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不论性别年龄,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参与饮酒,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用餐期间,家门紧闭,家人围坐在一起。
相关文化
价值意义
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亲人的团聚不仅让我们的味蕾得到满足,更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劳动午报》 评)
在外吃年夜饭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有关,因为人们对在家吃年夜饭有了新的认识,对“家”的概念更多是一种团聚,只要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一样能共享团圆。(论文《昆明都市春节习俗的传承与变迁》作者李如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