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会》是英国作家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于1922年著的短篇小说。该作品描写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劳拉在一天里的活动:早上起来开心地筹办茶会;中途听说附近赶大车的年轻人意外死亡,她要求立刻取消茶会;她的建议受到了母亲和姐姐的劝阻而最终没有取消茶会;下午茶会结束后去慰问死者家属。在这简单的故事情节里,作者用委婉而简练的笔触揭示了故事的主题——悖情背理的阶级差别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穷困。
内容简介
一个初夏的早晨,无风,温暖,万里无云,正是举行园会的完美天气。谢尔登夫人一家正沉浸在筹备园会的欢乐氛围中。突然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住在他们山脚下的穷车夫斯科特不幸遇难,留下了孤苦的妻子和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时,天真善良的劳拉提出停止园会。但是,她的姐姐和母亲都不同意取消园会。劳拉虽觉不妥,但由于姐姐和母亲的坚持,她只能妥协,园会由此照常进行。园会结束后,劳拉造访了斯科特一家,在看望车夫遗体的过程中,劳拉完成了关于死亡与人生的顿悟。
创作背景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与19世纪末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相联系。两性关系的不平衡,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严厉批评。
曼斯菲尔德生活的时期正是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时期,她的作品也集中体现了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园会》反映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成熟与变化,并将对生命的探讨含蓄地蕴藏在故事之中。
人物介绍
劳拉
劳拉,一位十六、七岁,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天真、活泼、好理想化,生活在母亲为她编织的梦幻世界之中。她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生活在贫困中的工人阶级。参加园会是她扮演成人角色的第一个社交场合。园会世界与现实世界在一天中的三次冲突,中产阶级世界观与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三次碰撞,使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改变,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一“顿悟”使劳拉最终走出了园会这个梦幻世界,站在了现实世界的门前。
谢尔登夫人
劳拉的母亲谢尔登夫人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表,每天衣着华丽,打扮优雅得体,交往的都是豪门贵族,同时也只让她的女儿和那些豪门交朋友,而这些都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她的虚荣心,体现她的贵族身份。
乔斯
劳拉的姐姐乔斯,她的生活一直被禁锢在美丽的温室中。她在母亲的教育和园区生活的禁锢下,彻底地成为一个冷血者。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批判阶级性
劳拉一家在筹办园会过程中,偶然发生车夫斯科特惨死一事。劳拉担心园会的欢乐声会惊扰到山坡下死者的亡灵,乔斯和谢尔登夫人不考虑死者家属的感受,坚持继续举办欢乐园会。车夫斯科特的死亡事件被高德伯店的伙计“兴致勃勃”地谈起,厨娘说斯科特留下了老婆和五个孩子。
《园会》故事中恰如人意的天气,开着各种鲜花的花坛,温馨的家庭早餐,为劳拉对阶级的模糊化理解提供了温床,这对她看来一切都是美好的。劳拉不自觉的优越感来源于抽象的自由,依附于财产地位与特权,从衣着谈吐到交往都有明显的印记。劳拉家庭富裕,优越感在她身上的体现并不奇怪。此时她并未对道德观、阶级性有任何怀疑。她发现自己不能拥有工人朋友,这恰好是劳拉阶级性“家教”的体现:跟那些比她自己地位低的工人阶级交朋友是笑话,是不允许的。
谢尔登夫人是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这些拥有中产阶级意识的人竭力装出受过良好教育、穿着得体、在他人面前很绅士或者很淑女的样子。谢尔登夫人为她所处的阶级而骄傲,她希望所有到她的家里来的客人都是高贵的,以此来满足她的虚荣心。她提醒劳拉的朋友带上象征本阶级的漂亮帽子;她还预定了一些花作为惊喜,这些都为了显示他们的品味与财富。园会和院子因为那些漂亮的花而显得更加美丽和奢华,而这正是谢尔登夫人所期望的。正是那顶象征阶级地位的帽子将劳拉的注意力从年轻马车夫的死亡转移到聚会上来。劳拉戴着缀有金雏菊的黑帽子去照镜子,她端详着镜子中可爱的姑娘和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劳拉从来没有想到她过自己能有这样的美貌。只一会儿,劳拉眼前又闪过那些处于悲痛中的女人和孩子,还有那被运回去的尸体。劳拉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来想这件事,而且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讲究实际”的乔斯对工人阶级的苦难熟视无睹,坚持她自己的娱乐享受;而谢尔登夫人对穷人遭遇的无视迫使劳拉在双重否定下开始怀疑她自己的想法——劳拉自我的认知又一次被误导和左右。
劳拉母亲的冷淡令她极其困惑,她分不清对错。真正触动劳拉内心的是对马车夫家庭的造访。当聚会结束时,劳拉的父亲再次提到马车夫死亡的消息。谢尔登夫人有点坐立不安,但是她极力表现出对这个不幸家庭的友好和同情。为了安抚劳拉和显示自己的友好,谢尔登夫人让劳拉为马车夫家庭送去聚会剩下的三明治、蛋糕和布丁——这些本来是想扔掉的。劳拉穿着园会上的盛装走出家门,向山下的小胡同走去。一个在各方面都与园会世界截然相反的现实世界呈现在劳拉眼前。宽广的马路与昏暗的胡同、富裕有与贫穷形成鲜明地对比。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异使劳拉开始困惑。当劳拉来到死者的面前时,她对死者说“原谅‘我’的帽子”。她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原谅她的阶级。在故事的结尾,劳拉问她的哥哥“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劳拉自己也没有说明白。劳拉不再是天真和好理想化的小女孩,她开始重新认识现实中的工人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不平等现象。尽管她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她已经开始重新思考现实世界。
艺术特色
镜像运用
作者通过镜像,使小说中的人物获得自我认知。该短篇小说一开始便显示出劳拉对劳动阶层的认同。她喜爱帮助搭建花架的工人,觉得他们十分可爱,她对死去的车夫充满同情,当她的姐姐说车夫喝醉了酒,她愤怒地大声驳斥。在谢尔登夫人家里充满欢声笑语的过程中,街那边传来了年轻车夫死于车祸的噩耗,并且该车夫留下了妻子和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劳拉不顾母亲的指责和反对,大胆地提出取消聚会,以示对死者的尊重。然而,当劳拉在镜子前看到母亲送给她的那顶“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时的迷人形象,她刚才对母亲的埋怨和反对就马上消失了。
劳拉心里想,母亲是对的吧。就在刚才,她还看了一眼那个可怜的寡妇和孩子们。而现在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不真实了,就像报纸上的图片一样。劳拉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仔细想一想。好像目前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母亲给劳拉的帽子代表了一种阶级地位的传承和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劳拉通过自己的镜像,她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她实际上和自己的母亲是站在一起的。面对镜子中的自我,劳拉所属的阶级偏见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轻而易举地就战胜了她本能的同情。劳拉放弃了追求自我,回归到社会与家庭所期待的角色上来。
词语意象
园会——成人仪式:从劳拉母亲的话里,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专为谢尔登夫人家里的女孩子举行的园会,并且还是一辈子就这一回的重要园会。显然,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园会,而是一种隆重的仪式。按西方的风俗,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家长们就要为她举办一个舞会或招待会。自此以后,她就可以进入社交界了,而一旦女孩子进入社交界,她就等于进入了成年。因此,这类舞会或招待会就是一种成人仪式。劳拉满怀期望地等待着园会的举行,希望由它而进入那恭候已久的成人世界。
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传统小说中常见的叙述视角,它的运用在劳拉心灵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园会》中,作者以全知的身份偶尔出现,使小说更显丰富饱满。文中有一大段描述胡同里那些农舍的文字便是极好的例子。这段话讲述了农舍的破败,与劳拉家华丽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们烟囱冒出来的烟都一派穷相,不象劳拉父母家烟囱冒出的大股银色的笔直的浓烟。”这不仅讲出了贫富的巨大差距,也从客观的角度告诉读者家庭对劳拉价值观念的影响。从小时候起,劳拉就不被允许和这些穷苦的邻居有所接触。于是当她长大后,尤其听说年轻男子的死亡后,她敏感的心灵与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了矛盾。全知视角的出现使得这些变化显得更为真实。
该小说结尾描述劳拉看到死者模样的一段文字也是通过全知视角展开的。在这样的视角下,描述显得更加平静。劳拉面对死者,顿然沐浴在一片纯净之中,她的心灵被催熟了,并且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些穷人和自己是平等的,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而且更需要人格上的尊重。至此,她的心路历程完成了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
2、内视角:在《园会》中,除了全知视角外,作者还运用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视角。这是“内视角”的一种即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在《园会》劳拉探望死者家属的那一片段中,叙述者采用了劳拉这一故事内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歪扭的低矮小厨房,里面还点着充满黑烟的灯。”这是劳拉对车夫家里厨房的观察。她用三个形容词“低”、“矮”、“小”来描述厨房,而且厨房的灯是充满黑烟的。通过劳拉的视角,读者感受到了穷人的生活状况。因为劳拉本是贵族家的小姐,当她看到和她平时生活不一样的场景时,她必然是如实讲述。所以这一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劳拉走入卧房,她看见了躺着的年轻人,“他快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在读者看来是多么荒唐的描写,把可怕的死亡居然简单的比作睡觉。其实不难理解一个富家小姐为何如此轻描淡写死亡,劳拉一直生活在家庭的大牢笼里,在她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通俗点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拉不能理解生活的本质:生活是一枚硬币,有美好富有的一面当然也有贫穷困难的一面。所以叙述者劳拉的观察是讲的通的。但劳拉仔细观察,发现“永远不要再叫醒他。他的头陷在枕头里,眼睛紧闭,在紧闭的眼皮底下永远的沉睡了。”这种状态似乎不像睡觉,此刻她内心收到了触动,她“响亮地哭了出来”。或许经历这么多她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有喜悦也有悲伤。因为是劳拉自己观察的,所以得出的结论对读者来说自然而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人物有限视角的运用有利于深化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影响
短篇小说《园会》,也许是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名作。《园会》刚出版,就在美国连续再版7次,可见作品受读者喜爱的程度。
作品评价
《园会》中的主人公、青春的富家女孩劳拉在接触到邻居穷车夫的死亡之后开始重新认识生活,她领悟到人生中除了欢乐和美好之外还有痛苦和不幸;对于痛苦于世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一种平静、一种美。目睹死亡使劳拉从天真走向了成熟。
——王素英(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年10月14日—1923年1月9日),1888年出生于新西兰,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园会》、《幸福》、《在海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