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村是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武安市西南23公里处,坐落在南洺河之阳,背靠虎头山、元宝山。村域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地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 现有988户,3958口人,均为汉族,耕地3179亩。
历史沿革
固镇亦名故镇,固镇古城遗址位于洺河北岸、武安市西南的低山丘陵地区,是武安市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该遗址由南北两座城组成,兼具行政和军事功能,其中南城为武安县城,北城为军事城。固镇古城与午及古城、店子古城同期。目前,遗址内残存部分夯土城墙,出土有陶器等文物。1982年,固镇古城被列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西汉初年成为县治后,修建了南北两座古城池。南城为行政区域,北城为军事要塞,两城相距约200米。北城平面长方形,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40米,面积29400平方米。西墙残存,长110多米,高5.5米,宽8米,夯土筑砌,土层厚度0.1-0.12米,固镇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磁山文化延续于此。春秋战国时,固镇已形成军事要塞。汉初设武安县,固镇成为县治。唐朝《史记·正义》和清朝《读史方舆记要》均记载固镇为武安故城。固镇古城遗址位于武安西50里处,故有武安故城之说。
明朝时期,固镇冶铁业发展缓慢,但民间冶铁活动持续。清代道光年后,战乱导致冶铁业荒废。《
武安县志》记载,明代武安有“三冶使”,清代冶铁业中断。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发现元代炼铁遗址,有12座炼铁炉,现存5座,其中一座保存较好。遗址出土元代陶片、铁器等遗物。1979年,固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出土铁器和冶铁遗迹,显示当时冶铁业已具规模。
据《固镇村志》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苏秦在此约六国之士合纵连横抗击秦国;名将李牧也曾在此驻守古城,以南洺河为天堑与秦军展开过浴血奋战,二人因此先后被封为“武安君”。
据《
史记》记载:
战国时期,秦军围攻赵地阏与。“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于是就有了“
武安瓦震”的成语。赵惠文王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像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听了赵奢的回答,赵王心中大喜,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典故的由来。奢率军至武安(今固镇古城),秦军东进牵制赵军。赵军驻守28天,增筑营垒,秦军放松警惕。赵奢遣走秦间谍后,迅速进军阏与,两天一夜急行军至50里外安营。秦军得知后赶来,赵奢采纳许历建议,抢占北山制高点,居高临下攻击秦军,阏与守军配合夹击,秦军大败。此即“阏与之战”。
隋代县城迁至武安,故城得名。宋至明,固镇为重要冶铁区,官府设炉官管理。元末明初战乱,古城废墟,固镇人重建新镇。清乾隆后,固镇手工业、商贸业发达,成为“武安八大镇”之一。据《武安县志》,1213年武安遭蒙古兵侵袭,城毁人散。固镇在历史洪流中历经重建,创造繁华。固镇古城遗存,证明了武安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积淀。
旅游景点
固镇冶铁遗址
固镇冶铁遗址位于武安县固镇村,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层厚约3米。
1978年经过发掘,出土遗物有锸、刀、铲、镰、锛、凿、钉等铁器,并发现许多未燃尽的木炭,遗址上随处可见汉代陶片,从发掘层位看,文化层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证明,这是一处汉代冶铁遗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河北省文物局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汉代冶铁遗址。汉代炼铁遗址位于古城遗址的西部,面积15000平方米,炉渣的积厚很深,且随处可见。残炉嵌镶于土崖上,底径1米有余,并发现有约l米厚的木炭灰烬和碎矿石层,还有重约20公斤的未冶炼成铁的矿石烧结块。据考古专家们分析,当时炼铁所用燃料均为木炭或木柴。
固镇古城
固镇古城遗址位于武安市冶陶镇固镇村北。该城址东西长950米,南北宽900米,面积85.5万平方米,是春秋、战国至汉古城遗址。城址由前城、后城组成。后城又称北城,位于古城西北部,残城平面呈长方形,为夯土砌筑,现存西墙一段,地表有少量遗物暴露。前城又称南城,距北城约200米,平面呈刀把形,城墙均为夯土砌筑。城内发现有建筑基址等遗存。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考古发掘。城内文化遗存有灰坑、文化层和墓葬,遗物有铁器、铜器、陶器和少量骨器,铁器主要有釜、犁等,铜器器形有豆、壶、盘等,陶器主要有鼎、豆、壶、罐、瓮、盆、筒瓦、板瓦等。固镇古城集文化、经济、工业、军事等多种性质于一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池的构成、变迁和设置以及战汉时期冶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固镇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固镇元宝山
固镇元宝山景区风景秀丽、建筑古朴典雅。从北登山,可穿玻璃牌坊沿通天路盘旋而上;从南登山,可由南山脚登神路攀至老君庙小广场,再顺九十九级石阶云梯步步登高,到达天宫院元宝门。步入院内,如入神域仙境,殿宇楼阁古香古色、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