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楼
全椒县襄河镇景点
国光楼位于全椒县襄河镇。原名尊经阁,明隆庆六年(1572年)始建,以后多次维修,清嘉庆年间重修时,更名“奎光楼”,辛亥革命始名国光楼。楼基座系砖石垒成,高5.4米,长19.3米,宽14.3米。基座中有东西走向券门1道。楼身2层,重檐翘角,工艺精湛。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青少年时代常登楼凭栏远眺,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也有描述。
文物遗存
国光楼。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为全椒县令严汝麟所建,是明清两朝士人读书讲学之所。历代均重修。清嘉庆年改名“奎光楼”,辛亥革命后更名“国光楼”,今属全椒中学
该楼楼体高大,砖石垒成,座中有东西走向券门一道,楼身两层,重檐翘角,十分壮观。处于“面山临河,最为形胜”之地。清代吴敬梓青少年时代常登楼凭栏远眺。在他《儒林外史》小说中,对此楼亦有描述。1981年全椒县由政府拨款重修,同年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安徽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楼既为全椒中学用作校史展、名家字画展。同时又是全椒县旅游文化的开放点。
建设沿革
明武宗正德七年,提学御史黄如金来全椒视察时,看到具有儒学圣殿意义的学宫地势不好,也饱受水患,便想到大明建国近130年,全椒只出了十几位进士、举人,一定是学宫选址出了问题,于是建议把学宫迁走。这样,官民共同出资出力,学宫由襄河南岸迁至北岸,在老全椒中学一带得到了重建。
公元1572年冬季,县令严汝麟到任后,在学宫东面建一座尊经阁。尊经阁台基采用砖石结构,叠合严密,十分坚固,且中间设有券门东西相通。台基上建有两层楼,外飞檐,内斗拱,整座建筑高14米,矗立在襄河边,显得雄伟而古雅。
奎光楼是风水学说和科举制度产物的结论。随着封建社会的一去不复返,奎光楼也失去了昔日的荣耀。民国元年,为了庆祝共和新政,摒除封建气息,奎光楼被顺应时风,改称国光楼。1981年,外观残破的国光楼得到第六次重修,并被确定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光楼重修过程中,出土了根据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手迹集字的“仙苑”残碑(现立于老全椒中学大门西)。
为了发掘全椒文化深厚的底蕴,承续崇文重教的传统,2008年11月,全椒县委、县政府完成了对已有430多年历史的国光楼的全面修缮工程,并将它开辟为国学讲习场所。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国光楼.安徽省文物局.
国光楼史话.滁州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9 10:52
目录
概述
文物遗存
建设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