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寺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安寺,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国安院,在华盖乡,唐乾符四年建。”国安寺石塔,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级实心,原通高18米余。
历史文化
最早用千佛形式表达教理的是石窟寺,俗称“千佛洞”。如开凿于东汉末年的克孜尔石窟、北魏的莫高窟等。千佛应用塔上,一般在砖石塔出现以后,俗称“千佛塔”,亦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贤劫千佛宝塔”。而位于大罗山东麓北宋时期的国安寺千佛塔,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座。
国安寺千佛塔,亦称国安寺塔或国安寺石塔。它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1987年落架大修时,发现塔内北宋元祐庚午(1090)、癸酉(1093)纪年造碑记,可佐证,该塔建于1090年至1093年。千佛塔史籍未有记载,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国安院,在华盖乡,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绪《永嘉县志》仅记载:“国安寺,在膺符乡,唐乾符间建。”均未述及此塔。
设计结构
国安寺石塔,塔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级实心,原通高18米余,现残高17余米,顶早毁。塔下有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底层设回廊,塔身遍雕佛像,共计1026尊。腰檐平缓,檐口刻出瓦垅和脊,檐下施斗拱,顶安塔刹。
文物遗存
在国安寺石塔第三层塔心方形室内发现一幅北宋《蚕母》套色木刻版画。其残宽约19厘米、高21厘米,阳文刻版,以浓墨、淡墨、朱红及浅绿四色印在质地柔软的纸上。同室石碑年代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版画的年代应为北宋元祐或稍早,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画,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蚕母》版画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两个世纪。
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刊有直书“蚕母”二字。左侧为蚕母立像,头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颊丰满圆润,白皙而带红晕;柳眉清秀,双目深沉,容光照人。身着宽袖对襟鞠衣,肩搭浅绿色帛巾,双手平举,姿态落落大方。帛巾随风飘动,曲卷上升,间衬飘浮状蚕茧两颗,以示衣着来自蚕丝。
该版画用刀稳定、准确,衣纹、帛巾线条刚劲。在色彩运用上,以黑、朱、绿三色为主调,头发用浸润浓墨,效果轻柔松软,光泽细腻;衣纹用细匀淡墨,转折处若断若续,富有节奏感;帛巾、对襟的淡绿色调,则用吉祥开框图案。画中蚕母高髻、鞠衣,造型丰满,神态悠然,衣纹飘逸,妆饰与唐、五代妇女相近,线条流畅,显现出娴熟的刻版刀法技巧。其造型的风格特征,与唐、五代刻印的木刻佛像极为相似。画面以蚕母、蚕茧和吉祥等图案为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时期蚕神的形象和蚕茧丰收的情景。
蚕母即是江浙一带蚕农奉祀的蚕神。温州历来是蚕桑业发达地区。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永嘉有八辈蚕”,即温州养蚕一年八熟。北宋温州蚕桑业已成为重要手工业部门。
价值
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国安寺千佛塔.中国温州公共服务.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2 15:19
目录
概述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