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于2008年4月28日,环境保护部以《关于批准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通知》(环函[2008]42号)批准依托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建设国家道路噪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期为两年。
研究方向
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作为我国重大环境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基地,通过开展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带动该领域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并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环保技术政策、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
(1)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技术
(2)道路交通噪声检测技术
(3)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技术
(4)道路交通噪声管理技术
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和科研积累,我院在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技术、道路交通噪声检测技术、低噪声路面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行业服务
围绕交通环境保护主题,我院在道路交通评价技术、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管理技术以及工程示范方面多方位开展研究工作,共承担各类交通噪声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6项标准规范已颁布实施。
作为中国公路交通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头羊”,我院持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1016号),多年来已承担完成了国内240余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中包括40余项世行、亚行贷款公路建设项目。
面向公路交通建设主战场,我院在噪声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先后完成了50余项高速公路声屏障工程设计和20余项声屏障工程施工工作,业务范围遍及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技术水平和业绩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些成果的取得体现了我院在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方面较强的为科技创新能力和为政府、行业服务能力。
硬件设施
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试验研究基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大杜社乡公路交通试验场内。
公路交通试验场占地2.4km2,规模位居亚洲第二,具有开展噪声评价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研究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
(1)半消声室:建筑面积1061m2。可用于声场模拟、
噪声源识别、降噪效果等的实验研究。
(2)混响室:200m3。混响室各项技术指标经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测试人证符合实验要求(授权证书LSae2007-1672)。
(3)标准试验路面及通过噪声测试广场:按ISO 10844:1994《声学用于道路车辆噪声测量的试验路面》标准建设,可用于车辆通过噪声测试。
(4)声屏障露天试验广场:建设规模218 m (长)×3.5(高)m(有效高度6 m),可开展声屏障材料和工程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施配套配套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德国Mueller BBM公司多通道声学测量分析系统,丹麦B&K公司精密积分式声级计、路面/轮胎噪声测试拖车系统、声屏障撞击试验设备、振动测试分析系统、材料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测试设备等,以及Soundplan、Canda/A噪声计算软件。
技术推广
专利
(1)路面与轮胎的
噪声测试仪(专利号200620132399X)
①创新点:一种全新实用型路面与轮胎间的噪声测试设备,用于建立车速和轮胎之间的关系。
②推广情况:用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水泥路面减噪技术”研究。该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广西百色至罗村口
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应用。
2、近场路面-轮胎
噪声测试仪(专利号200920154754.7)
①创新点:可以在近胎条件下测试路面-轮胎噪声的大小及其频率分布,用以研究路面-轮胎噪声的产生机理,从而为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提供技术支持。
②推广情况:用于北京市科委项目“新型低噪音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北京市长安街大修、奥运工程、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等重大公路工程中得到应用。
软件
(1)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系统
①创新点:通过将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模块化,实现快捷的人机交互,可针对公路结构、车辆和环境特点,进行预测计算,并绘制等声级曲线,从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方便。
②推广情况:广泛应用于我院承担的国内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基于GIS的公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创新点:建立了GIS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公路环境管理系统,可成为政府部门和公路企业管理的决策辅助工具,从而有利提高公路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工作效率。
科研成果
(1)《水泥路面减噪技术》(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控制公路建设对环境有害影响的形势与战略对策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3)《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4)《沥青路面减噪技术》(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5)《公路交通行业“十五”~2010年环境保护规划》(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