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黄光裕锒铛入狱,把国美电器托给了职业经理人陈晓,被人誉为中国民企从家族型转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典范。黄光裕与陈晓为了争夺国美的控制权,引发了
轩然大波。由于缺乏基本的商业规则常识,舆论充满了民间泛道德色彩,并无意之间忽视了对于商业游戏规则的重视。
事件介绍
8月初,国内一本商业杂志刊出了一篇题为《国美“去黄”》的封面文章,但在上,以此标题根本搜索不到这篇长文,因为上网文章的标题被换成了《解密陈氏国美》。
翻开这篇“国美去黄化”的典型报道,受访的国美董事会主席陈晓和贝恩投资话语间洋溢着大局已定的“淡定”:“这个阶段不用太关注他(黄光裕)怎么想了”。从后来双方对决的激烈程度和扑朔离迷的结果来看,陈晓对黄光裕的“pass”言之过早了。
就在该期杂志的出版日——8月5日,一场盛况空前而意义深远的公司控制权之战,才刚刚拉开大幕。
当天,港交所开盘前夕,国美电器(00493.HK)突然发表公告称:“其股份将自2010年8月5日上午9时30分起暂停买卖,以待刊发有关股价敏感资料之公告。”公告没有透露更多有关停牌及何时复牌的信息。
作为国美创始人和大股东的黄光裕2008年11月突然被捕后,国美电器曾停牌达7个月之久,2009年6月国美引进贝恩资本并复牌后,这还是首次停牌。虽然外界尚不清楚“股价敏感资料”是指什么,但密切关注国美的消息灵通人士此时还是隐隐嗅到风声鹤唳的紧张气氛——新一轮的决战已箭在弦上。
上一轮交锋发生在5月11日国美股东大会上,大股东黄光裕的代表出人意料的否决了12项决议中的5项。当晚,国美紧急召开董事会,推翻股东大会决议,重新委任贝恩的3名前任董事加入国美董事会。国美大股东黄光裕与国美董事会的矛盾首次公开化。
人们猜想,以黄光裕的个性,他迟早会卷土重来,只是如陈晓所言,“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斗法
事实上,使国美股票停牌的,是8月4日晚7时30分国美董事会收到的发自黄光裕独资拥有并为国美主要股东的ShinningCrown公司一封要求举行临时股东大会的信函,信中还提请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包括撤销公司年度股东大会通过的授权董事会增发20%股份的一般授权、撤销陈晓的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职务等一系列动议。
让黄光裕祭出召集临时股东大会这一“杀手锏”的,是他获悉国美董事会正在寻求增发20%新股,有可能进一步稀释黄的股权。受此影响,8月6日,复牌的国美电器股价重挫12.09%。
面对黄光裕的发难,国美董事会的反应与5月份一样——针锋相对。8月5日晚,国美再发公告,宣布将对公司间接持股股东及前任执行董事黄光裕进行法律起诉。其中包括就其于2008年1月及2月前后回购公司股份中被指称违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责任及信任的行为寻求赔偿。
事后看来,陈晓阵营早就预料到了这场决斗。6月28日,1年半前从黄光裕手中临危受托接过董事会主席重任的陈晓正式辞去国美总裁一职,由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王俊洲接任。第二天,陈晓又在世博会上发布国美未来5年的战略规划,订立了年销售额增长15%的目标,计划到2014年,整个国美体系有效门店数从1000余家增长到2000家。这也算是对黄光裕指责国美大幅关店100余家的一个回应。
据《财经》杂志一位记者在博客中回忆,6月29日上海举行的那次发布会上,陈晓就大谈“去黄”的必要性,并放出“黄光裕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鱼已死,网不会破”之类的狠话。据说黄光裕在狱中看到后大为震怒,双方最后一层温情面纱被彻底撕破。
两军对垒,
攘外必先安内。8月6日上午10时,国美电器总部北京鹏润大厦18层的大会议室里,坐满了财务、物流、门店运营、行政等各个部门的总经理,墙上的视频会议系统液晶屏里,上海、广东、天津等全国各个分部总经理也正襟危坐,这家中国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的100余名高管对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几乎都心中有数。
会议首先由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介绍事情缘由,随后副总裁魏秋立宣读了一封《董事会致全体员工的信》,表明公司最高管理层对此事的态度。接下来,各部门总监都被要求就是否支持董事会决定进行表态,对于参加视频会议的各地分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也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一位与会人士对《商务周刊》说,“反对就意味着得走人,谁还敢反对?”
第二天,记者们发现,国美电器多年的新闻发言人、公司副总裁何阳青“人间蒸发”,负责国美公关事务的变成了一位来自公关公司的人士。这位新发言人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外界解释国美8月6日举行的视频会议“只是一次普通的视频会议,与各大区沟通探讨公司的状态”。但国美一名高管告诉记者,自黄陈之争公开化并于7月份激化以来,已有多名大区总经理、总监级别的高管辞职。
8月9日,黄光裕二妹黄燕虹通过书面形式接受财新网采访。她指责陈晓为“个人私欲”改变了国美电器的发展方向,企业发展明显滞后,如果不改变,将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公司创始人心急如焚。所以,我们必须及时重组董事会,把国美电器带回到始终领导行业发展方向的正确道路上来。”黄燕虹称。
双方之间的斗法开始像武侠小说一样“你来我往”。为了澄清“个人私欲”说,8月12日上午在鹏润大厦7层会议室,国美四位副总裁孙一丁、李俊涛、牟贵先、何阳青及财务总监方巍与媒体交流,他们共同回应了黄光裕家族对公司经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种种质疑,表态将与陈晓“共进退”。“如果公司没有未来,我们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孙一丁表示,“我们这个管理团队表现不说打100分,也能打95分。”这次媒体见面会上,陈晓、王俊洲、魏秋立这三位国美最高管理层成员均未到场。
“五高管共进退”表态之后,黄光裕家族次日就公开做出回应,表示大股东能够理解国美高管在胁迫下“所说的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并指称国美的陈黄之争背后其实是贝恩投资与黄光裕家族的对决,陈晓采取外联贝恩投资、内绑国美电器高管,然后谋定而动密谋增发,意图稀释大股东股权。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双方一边打着嘴仗,一边暗中加紧战备。媒体上不断传出国美陈晓一方正在频密接触投资人,想要寻找一位“白衣骑士”与贝恩一起认购20%的新股定向增发;而黄家则一面警告若董事会增发将不惜诉诸法律,一面筹措资金准备参与认购。8月16日,有媒体爆出,原国美主要竞争对手、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已允诺借给黄家数亿元,一年不收取利息。有记者向当时身在美国的张大中求证此事时,张没有否认,“只是在万里之外爽朗一笑”。18日,又有一位
私募投资基金经理透露,黄光裕家族已在老家潮汕筹得近20亿元的资金,以储备充足资金应对与陈晓的控制权争夺战。此外,黄家还正通过出售鹏润地产旗下北京西站建国大饭店、国美商都等地产项目筹措资金。
在港上市的国美电器约有超过40%的股份掌握在机构投资者手中,他们的态度将对国美争夺战产生决定性影响。大战之前,机构投资者有的选择离场,比如富达基金在二级市场减持,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则一度小幅增持。这背后的股份和投票权流向均是未知数。
8月18日,黄光裕方面发表题为《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公开信,将这场纷争定调为“由于陈晓阴谋窃取公司的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大变局”,并指称陈晓利用大股东的信任和临危托付,一步步掌控国美,却在此后部署了“三步棋”,即“以苛刻协议引入贝恩资本”,“盲目给部分管理人员期权,变相收买人心”,“企图发行新股”,从而使“国美”品牌沦为“美国”品牌。
黄光裕方面打“民族”牌很难说是一招好棋。因为,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为代表的国际财经媒体自此之后几乎是明白无误地开始在报道中“抑黄扬陈”。两天后,国美董事会针锋相对的发表《致国美全体员工的公开信》,毫不客气地反击黄光裕“民族”牌的虚伪,指出国美本身就是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外资企业,“若说国美外资化,早在2004年上市初期就已成为现实了,拿这个大做文章还有什么意义?”
在整个事件不断进展的过程中,双方阵营对于舆论也展开了类似于美国总统大选般的“拉票”努力。本质上这是一场利益和权力之争,但认识到民意和舆论导向将左右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手中选票的去向,双方都勉力通过各种媒介大打道义牌、情感牌。黄家竭尽所能把陈晓塑造成一个受人之托却落井下石的,里通外敌背叛主人的小人;陈晓一方则一再强调黄光裕的“戴罪之身”和个人行为带给公司的灾难,倾诉他们拯救国美之功被以怨报德的委屈。陈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是搬出女儿盼其回家的桥段,“几度哽咽”,之后更表示为职业道德与使命计,还得“坚持下去”。
随着越多媒体的持续跟进,黄陈之争已经由一家公司的内部权力斗争演变成全民关注和热议的社会事件。不仅不同立场的媒体各说各话,来自商界、学界和意见领袖们也纷纷在
博客、微博和专栏中发表高见。从整体上讲,偏向陈晓的媒体和公众人物要比偏向黄光裕的稍多;而几大门户网站的民调结果和网友留言,则一边倒的指责陈晓是“卑鄙小人”。这可能证明了在一个于“
仁义礼智信”的儒教文化中浸淫了两千年的古老国度里,即使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然礼崩乐坏,但社会心态潜意识里还是保存着传统的信义道德观。背信弃义、乘人之危的管家谋夺主人家产的故事,本就是中国传统戏文和小说的典型情节,它是一种比作奸犯科、为富不仁更坏的“恶”——黄光裕向贪官行贿固然犯了罪,但相比之下,陈晓在《公司法》范畴内的所作所为,则被民众认为是一种虽然不违法、但超越道德底线的恶。
犯不犯罪是由律政精英决定的,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心中的道德标准评价谁更恶,决定自己希望谁得报应谁得胜。
底牌
水仗之后,是图穷匕见。大限将至,为了股东会上的一场决战,双方渐次亮出了各自的底牌。
8月23日下午5时,国美在香港举行2010年中期业绩说明会,陈晓和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发布了“漂亮”的中期报告:国美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升65.86%,销售收入同比上升21.55%,经营利润率由同期的3.28%增长至上半年的5.02%。“这是2008年以来业绩最佳的中报。”陈晓说。
但当晚黄光裕家族就发出第三封公开信《黄光裕解读国美新财报:领先优势即将丧失》,结合苏宁的业绩对国美的半年报提出质疑,指出该业绩尚不及2008年同期数据,“与主要竞争对手(苏宁)相比,国美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领先优势即将丧失,而净利润部分仅为苏宁的三分之一”。此时距离国美电器财报公布仅7个小时。
次日6时,国美方面立即发布公告称,黄光裕方面给出的财务资料是根据内部主要表现指标统计而非香港公认会计原则编制,因此不一定反映上市公司的表现,并建议股东及投资者仍要以公司公布的数据为准。
中报会上,陈晓充分发挥了他驰名业内的口才,向外界展示了两张国美过去两年间的股价波动图,指出其中6次股价大跌都是因为黄光裕被拘、被起诉等事件引发的,而每次大涨都与董事会引进贝恩、发行新的可转债等事件相关。“陈黄之争、股权之争、利益之争,这都不是所谓事件的真相。”陈晓表示,“国美内讧的真正原因是黄光裕欲工具化国美,实现对国美的绝对控制。”他还再次回顾了“不堪回首的巨大灾难”时期,自己在国美危险时刻以个人资产和股权作抵押来换取银行授信,在现任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不懈努力,以及包括贝恩资本及时的资金投入和专业辅助下,国美才走出了严重的财务和声誉危机。
在这次会上,国美还宣布应大股东黄光裕的要求,决定于9月28日在香港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会议将有8项议题提交股东表决,其中第4项至第8项是黄光裕方面的提议。债权人贝恩派竺稼出席会议并明确表示,将在特别股东大会召开前对所持有的
可转换债券进行转股,以投票支持董事会和管理层。
但对于外界和黄家最关心的是否增发、怎样增发及何时增发,国美则称尚没有任何决定。
很明显,除了贝恩的力挺和机构投资者手中的投票,董事会在股东大会上获胜的最大底牌便是年度股东大会上通过的“20%的股份增发授权”。如果实现增发,黄光裕一方持有的股份将被稀释至与贝恩、陈晓及其“白衣骑士”的持股比例相当。
半年报发布会当晚,陈晓即开始会见机构分析师,并从8月24日展开为期约两周的大规模路演,逐一拜会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机构投资者。
黄光裕方面警觉陈晓的“拉票”路演是为增发做准备,一面口诛笔伐,一面在资本市场连续出手。8月24日和25日,黄光裕方面动用3.2亿港元在二级市场买入国美0.8%的股份。8月30日又以每股平均2.209港元的价格增持了国美电器3160万股,次日再以每股2.275港元的价格大幅增持国美电器1.45亿股,涉资总额近4亿港元。两次增持后,黄光裕家族的持股比例上升至35.98%。
增持之外,黄光裕自然要阻击陈晓控制的董事会以增发摊薄其股权的企图。8月27日,黄光裕向国美发去一封被称为“最后通牒”的函件,要求根据现有发行授权参与股份配售,并且可以溢价5%,“要约认购根据现有发行授权可予配发及发行的股份总数(即20%的增发)之55%—65%股份”。对此,国美回应:“董事会并未就根据现有发行授权发行新股有任何决定,要求函中所述条款只可能是基于黄先生自己的推测。”
黄光裕家族代表向《商务周刊》解释说,发出这一参与配股的认购要约,是为了防范董事会不通知大股东而自行增发的“突袭”。
这封函件中更具分量的,是一项“终止告知”:如果大股东提出的动议在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上未获通过,且继续推进增发20%股份的计划,大股东有意终止上市集团与非上市集团签署的采购和管理协议。
以上通牒意味着黄可能收回其私人公司拥有的“国美电器”
商标使用权,其次,在必要时收回由国美代管的,所有权属于鹏润投资的372家非上市门店。国美1000多家店面中,上市公司仅拥有740家门店,非上市门店每年向上市公司上缴管理费2.3亿元。“这笔钱可是纯利润。”黄家代言人说。黄光裕的威胁使媒体马上开始分析,“两个国美”形成兄弟相残的局面对于国美意味着什么。
对此通牒,国美发言人随后回应:“这并不存在实际的威胁。取消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若干管理协议,给我们同时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将可集中资源投放于具有更好营利能力的其他方面。这一行为还证明黄先生如果得不到其所想要的,他不惜去破坏整体股东价值。”此时又有媒体爆出国美非上市门店亏损20亿元的新闻,被黄光裕方面斥为“恶意制造并发布这种别有用心的、来源不清的信息,其背后操纵人和目的不言自明”。
同时,国美声称,“公司旗下有永乐、大中两个品牌,未来不排除强化这两个品牌的布局”。永乐电器是陈晓创立的连锁家电企业,门店数曾仅排在国美和苏宁之后,由于与摩根士丹利“对赌”失败,2006年7月被国美以52.68亿港元换股收购。国美的这番表态在黄光裕方面看来,正好暴露了陈晓利用国美团队重新启动永乐品牌的“勾践”般个人图谋。
正忙着海外路演的陈晓眼见黄光裕在门店问题上发难,先是在9月2日启动“门店扩张攻略”,宣布9月份在全国范围内新开门店70家、改造门店90家,并向供货商抛出300亿元的采购大单。
9月3日,国美电器再次致函全体股东,号召股东9月28日能够投票支持现任董事会。信中再次分析了如解除国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门店托管一事可能造成的影响,称此举为“虚张声势的威胁”,管理层已预料到黄光裕会有此一举,经过分析,认为终止管理及采购协议反而对上市公司有利。
悬念
就在双方弈至中局的尖峰时刻,一条消息登上了网站头条:杜鹃出狱了。
8月30日,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黄光裕系列案做出二审宣判,黄光裕三罪并罚,14年有期徒刑以及罚没8亿元的判决维持不变;其妻子杜鹃被改判缓刑。
虽然狗仔队拍到昔日的首富之妻拎着一只塑料袋走出狱门,但此刻没人顾得上嗟叹人生如梦般无常。媒体纷纷发文称,黄光裕家族将因此大大增加在国美争夺战中的赢面。杜鹃精通英语,早年一直在香港打理国美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由于性格柔和,在国美内部颇有口碑,外界认为她的出狱不仅释放了某种官方信号,而且大为利于黄家争取机构投资者和高管层的支持。之前黄家只有黄秀虹、黄燕虹两个妹妹独撑局面,其经验、号召力与决断能力都有不逮。对于这个强劲对手的“复出”,国美方面则表示“很高兴”。
8月31日,受此消息和大股东增持的拉动,国美股价结束几天来的下滑,大涨9.26%,成交金额达到10.17亿港元。
9月5日,在狱中的黄光裕再次出手,发出一封道歉和感谢信,这是入狱两年来黄光裕第一次向社会发布公开信。在这封仅有475字的署名信中,黄光裕用了6个“感谢”或“谢谢”,对国家、政府、股东、投资者、媒体、公众、国美电器员工表示感恩,并使用了4个“抱歉”或“惭愧”向所有关爱和帮助过他的人道歉,他还告诫曾经以他为榜样的年轻人要遵纪守法。对于如火如荼的
国美控股权之争却只字未提。
对这封走感伤和励志路线的道歉和感谢信,自然要遭到超出文本之外的“过度诠释”。一些高人解读其为这场战争中的经典之作,因为怀疑它很容易讨来“诛心”之指,即使它本质上是一个工具,那也是高明的。不过随后国美方面的质疑也不乏智力含量:如果黄光裕的道歉是认真的,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感谢是真诚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求在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9月9日,陈晓等结束“全球路演”,回到香港。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赵彤称,董事会已与持股约42%的机构投资者交流过,“没有一位基金经理赞成由大股东黄光裕提名的人选,来替换公司现有董事”。
在黄光裕一方,一方面揭穿42%这个数字的玄机——加上贝恩和陈晓的股份正好超过51%,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时机构投资者不会明确表示投票立场;另一方面,杜鹃也加紧约见机构投资者,为股东大会拉票。由于杜鹃离境还受到限制,黄光裕家族的另一关键人物邹晓春出山。邹是教师出身,多年担任黄家的法律顾问。抵达香港前后,邹晓春高调约见国美的机构投资者及多家媒体,表示“大股东希望我取代陈晓”,“我准备好了”,并敦促“麻烦制造者”陈晓主动辞职。
9月12日,独立顾问公司GlassLewis表态,支持现有国美董事会,反对大股东提出的全部动议。9月14日,另一家独立顾问公司ISS发布报告,支持大股东提出的取消董事会增发20%新股一般授权的动议,但反对其提出的改组董事会的4项动议,支持董事会提交的贝恩投资三位非执行董事重新提名的动议。对于GlassLewis和ISS的建议,黄光裕方面称这仅为一家之言,不足采信。
9月15日下午,黄提交给国美董事会一封《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信中除了系统讲述大股东提出五项动议的理据,更首次详细提出国美新5年发展规划。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对贝恩的态度有所改变。信中强调并不反对贝恩入资国美,表示愿意和贝恩合作,确保包括贝恩等机构投资者以及散户股东均能参与董事会的重要决策。
与此同时,邹晓春也通过港媒向贝恩释放和解信号:“贝恩在国美最困难时投资国美,我们不是不感谢,这是陈晓没处理好造成的误解。我们不是对贝恩有意见,我们有意见的是陈晓在协商过程中,排斥大股东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这是矛盾的实质。”面对黄家的示好,贝恩表示支持管理层的“态度未变”,但这不是“站队”。
当晚7时,贝恩如约履行债转股的承诺,持有国美扩大后股本约9.98%,成为第二大股东。黄氏家族股权已摊薄到32.47%,陈晓及其一致行动人加上贝恩的持股比例有15.1%,剩下的超过50%的票数指向不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国美最厚重的一张底牌——20%的股权增发权已不可能再被祭出。据报道,陈晓阵营原定由贝恩消化10%,另一家民营企业下辖的投资机构作为“白衣骑士”认购10%,但该民营企业最终觉得“国美内部事情太复杂”而决定放弃,使增发已无时间完成。
记者截稿日距离“9·28”只剩下一周,双方的博弈还在继续,悬念也在继续。在
香港证券市场上,国美第三、四大股东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于9月10日及13日大幅减持至6%及6.31%。而一位“神秘大户”郑建明在最近一个月内大手笔购入国美股票,持股超过2%,立场未明,“还在观望”。但一般认为,这位黄光裕的潮汕乡党肯定会站在黄的一边。
胜负很可能要持续到最后一刻。7天后如果黄光裕家族成功罢黜陈晓,它将寻找新的代理人,稳赚不赔的贝恩可能偃旗息鼓寻机全身而退,那么持续近半年的国美内斗会落下大幕;如果陈晓继续在位,除非他与黄光裕和解,否则依黄的个性,还将发动新一轮的“战争”。
国美内战难以改变的格局是苏宁在财务指标上对国美的超越。不管黄陈之争谁胜谁负,“美苏之争”已经变成了“苏美之争”。
五个追问
中国的商业记者有幸亲历当下的国美事件,不仅因它走向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看客好似在目睹一场波澜壮阔的美国总统选战,还因为其演进过程独立而无扰动,没有遇上不可抗的信息遮蔽,至少在台面上不失为一场阳光下的PK。当然,它还具有商业大片的必备元素——持续到最后一刻的悬念。
以上特质使它具有了“可读性”:这场PK内涵之隽永,体现在它于中国企业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与股东会的权力边界、信义商道与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对PE(私人股权基金)的再认识等的深远影响。
国美争夺战正在成为中国商业史、公司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这一事件冰山下的细节也许要很久以后才能渐次浮出水面,但不妨碍我们就此选取案例中的五个关键“切片”,予以专题探讨。
一、这场争斗的起点在哪里?
“9·28”投票之日,将是黄陈之争的结果见分晓之时。在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里,双方会戏剧性和解吗?两方的语言和行动都否认了这种可能的存在。
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追问“谁是始作俑者”,恐怕并无一个客观的答案,不过追溯大风泛起的青萍之末,也许有助于我们鉴知这场“系统震撼”的内在推动力。
7月份,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中国区CEO竺稼曾对媒体表示:“和解与否要看黄光裕怎么想,事情又不是我们挑起来的。”此处的“挑事”应是指2010年5月11日,黄光裕家族作为拥有国美31.6%股权的大股东,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毫无先兆”的连投反对票,致使12项提案有5项未达半数票以上通过,其中包括来自贝恩的3位非执行董事的任命。
面对黄光裕的突然发难,国美董事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以“投票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愿”为由,否决了股东大会的相关决议,重新委任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进入国美董事会。董事会推翻股东会的决议,这一明显违背公司治理常识但并不违反国美公司章程的事件,使得国美内部大股东与董事会的矛盾第一次被公之于众。
此后事件逐步升级,双方都难以控制事态的发展,一向以“平和而温文尔雅”示人的陈晓,令人吃惊地不断撂下“去黄光裕化”、“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鱼死网不破”之类的狠话;黄光裕方面也针锋相对,连发“最后通牒”,直至8月4日提出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罢黜”陈晓、改组董事会。8月5日,国美反诉黄光裕。双方走向不可逆的决裂。
一个悬念是,在“5·11”之前,国美董事会是否知道黄光裕可能会在年度股东会上发难?答案是肯定的。黄光裕方面投反对票并非“毫无先兆”。据报道,“5·11”之前黄氏家族和陈晓对是否委任贝恩董事有过沟通,只是后者说服无效。黄氏家族代言人对《商务周刊》表示,“5·11”某种程度上也是黄光裕“想试探一下(陈晓)”。
也就是说,“5·11”不过是一次小爆发,双方的矛盾在之前便已有蓄势。那么,黄陈之间的裂痕从何时开始产生的呢?公开信息很难判定一个具体的时点,但梳理整个过程,黄陈有隙却是势所必然。
据《商务周刊》所知,2008年11月黄光裕突然被捕时,陈晓其实正准备从国美全身而退。根据国美与陈晓签订的协议,陈晓的总裁任期应该在2008年12月31日到期。“如果不是黄出事,肯定不会再续约的。”一名前国美高管告诉《商务周刊》,“2008年10月陈晓因为与人合伙炒欧元巨亏,而惹上了官司。那段时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大量时间花在联络永乐旧部上,几乎每个周末都回上海。开会也经常不在,所以后期黄光裕对他有些失望。”
但就在这个时候,黄光裕夫妇“东窗事发”遭拘捕,先后退出国美董事会,作为总裁的陈晓临危受命接过董事长一职,国美宣布组成以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三人为核心的决策委员会,和由11位国美高管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公司日常经营与管理。当时黄光裕的妹妹、国美上海大区总经理黄秀虹担任了执行委员会成员。
随后,黄秀虹回北京出任国美母公司——鹏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到职当天鹏润投资称,黄秀虹同时出任国美电器决策委员会成员。但随后国美电器却表示,公司公告从未作如此披露。7个月后,国美电器宣布原“决策委员会”改为“执行委员会”,成员仍为陈、王、魏三人,而原“执行委员会”不再保留。
这意味着在董事会已无代言人的黄氏家族中,唯一接近权力中心的黄秀虹至此也被彻底边缘化。知情人士透露,“此后她就淡出国美了”。“黄光裕案”进入司法程序后,为降低案件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国美在权力过渡中采取了与黄划清界限、淡化家族色彩的姿态,这在当时合乎情理,应该也获得了黄家认同。
于是,黄氏家族从法理上只剩下国美大股东这一个身份。但黄光裕这位从社会最底层辛苦打拼出来的,虽有万贯家财却长年不休假、每天工作15个小时,操劳过度至于英年脱发的全国首富,内心却从未真正打算放手国美,仅作为一名财务意义上的创始股东。“真正内心里,他从来没有准备交出权杖。”一名国美内部人士说,黄一向对于别人觊觎他的权力异常敏感。
狱中的黄光裕嗅到的第一次失权危险,也许发生在2009年4月黄光裕案一审期间,当时国美电器公司律师欲将“行贿罪”推给黄光裕个人。尽管最终法院判定的是“单位行贿罪”,但这之后黄光裕开始起用他的私人律师,不再通过公司律师与国美沟通。
2009年5月初,案件较为明朗之后,黄光裕从羁押地发回两封亲笔信,针对国美正在进行的融资事宜指示国美管理层:公司缺钱,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放弃控制权。谁的“控制权”?事后陈晓在年报发布的记者会上指出:“这场争斗本质上是黄先生在失去人身自由之后,仍旧在谋求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不是所谓‘陈黄之争’、‘股权之争’和‘利益之争’。”
强势掌控在以往的权力结构下自然名正言顺,然而,时间是魔鬼,此时的国美管理层却已在心理上完成了身份转换。一位国美高管后来对媒体说:“以前这个管理团队是执行层,但黄出事后我们必须向决策者的角色进行转换,他身在狱中还希望我们能继续对他言听计从。”
事后来看,以上对黄氏“控制欲”的反弹很可能不是孤例。在黄光裕入狱的半年时间里,管理层殊为不易的引领国美走出危机回到正轨,也足以树立他们主人翁的自信。信息沟通不便的情况下,黄依然如故的就融资事宜发号施令,也许还有指责怪罪,管理层却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接受这种耳提面命、指手画脚。
后来陈晓一再强调,客观条件使管理层无法就贝恩入资的情况与黄进行全面沟通,“具体的条款不可能让他知道,我们的司法体系不允许一大堆文件拿去让他看,就写个条子告诉他有这件事情发生了”。而在黄光裕方面,并不认为沟通障碍有那么大,“先斩后奏”的递纸条方式肯定令他不爽。黄家代言人对《商务周刊》说:“主要是看你想不想沟通,想沟通你可以通过律师啊,律师见面是不受限制的,而且警方还专门开辟了一条特殊通道供大股东处理公司事务。”
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陈晓的主观上。他认为这种沟通根本没有必要,就像陈晓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在当时那个时点上,我们不需要征求他的意见。”的确,从公司章程和注册地(英属百慕大群岛)的法律角度,黄光裕已非董事会成员,董事会引资是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之内,可以不告知黄光裕具体事宜。
2009年6月22日,贝恩资本以15.9亿元可转债注资国美,有权转为10.8%的国美电器股权。对于最后的引资结果,黄光裕主要不满两点,一是他认为引资额度太大以至于会稀释他的股权;二是条件过于苛刻。“当时大股东也向陈晓他们推荐了多家投资人,条件远比贝恩宽松,但陈晓总是以没时间为理由,见都不见这些投资人。”黄家代言人说。
据报道,2009年2—5月国美与贝恩谈判时,黄光裕并无异议,甚至还曾亲笔承诺不参与供股,但当时他只知道融资的基本条件,而不了解具体条款。黄家代言人称:“引资之前,黄家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些情况,对与高管激励捆绑、贝恩的董事人数、违约条款等表达了疑义,但反对意见未被采纳,具体条款是在签约完成之后才看到的。”
引入贝恩之后的当月,国美提前完成淘汰100家落后门店的计划,2009年7月7日又公布国内家电业界最大的股权激励方案,这两件事都有违黄光裕意志,且未经知会他。加上之前的种种迹象,原本多疑的黄光裕已对管理层感到不信任,他决定有所行动。随后,黄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筹得5.49亿港元,参与认购贝恩进入之后的股票配售,以近34%的持股比例锁定国美第一大股东地位。
知情人士称,之前黄光裕在亲笔信中承诺不参与供股,结果黄通过一抛一买,既获利又成功增持股份,有机构投资者就此询问国美,“不是‘去黄’吗,怎么还增持了?”对此黄家代言人坦承:“那时候大股东实际上就有所警惕了。”
“5·11”一战,国美董事会以强硬的姿态与黄光裕公开对抗,信号很明显:黄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董事会的控制力。自6月份起,陈晓不断向媒体抛出“去黄光裕化是必然选择”、“其(大股东)已经不适合继续在上市公司发挥主导作用”、“黄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鱼已死,网不会破”之类的激进之语,可能与黄家“逼宫”的压力有关,也反映了他当时后盾坚实、胜券在握的自信。
陈晓最硬的底牌之一,便是董事会手中握有的增发授权。而此时在狱中的黄光裕应不难看出这是一场争夺公司控制权、主导权的“决斗”。黄曾希望收购陈晓的股份并给予相应补偿以换得陈“体面退出”,但被陈断然拒绝,他只能发起绝地反击以重夺自己失落的权杖。
8月4日,黄光裕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对撤销董事会20%的增发授权、撤销陈晓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职务等事项进行表决。翌日,国美电器在香港特区高等法院对黄光裕2008年违反信托责任提起起诉。“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二、管理层为何“倒戈”?
国美争夺战中,比较出乎外界意料的,是陈晓作为一个公司被并购后的外来人,居然获得了黄光裕旧部的支持。8月12日鹏润大厦7层会议室,国美4位副总裁孙一丁、李俊涛、牟贵先、何阳青及财务总监方巍向媒体表态与董事会共进退。这是被外界称为“被争夺的第三方”的重要成员在黄陈公开闹翻后第一次公开亮相,事后媒体对此报道的新闻标题多是国美五高管“力挺陈晓”。
之前8月5日的国美公告中,已于6月份升任国美总裁的王俊洲已经表态站在陈晓一边。王俊洲2001年加入国美,曾任国美业务中心总经理、华南大区总经理及战略合作中心总经理。当时的高管层中,只剩下副总裁魏秋立没有公开表态支持陈晓,但其实在8月6日国美的内部大会上,魏已经宣读了《国美董事会致员工的信》,表明董事会的立场,并要求员工无条件支持董事会。魏秋立2000年加入国美电器,先后担任管理中心、定价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及行政等部门的总监职务,据说与黄光裕的关系非常好。
这几位国美的核心高管都追随黄光裕多年,深受黄光裕信任,其中王俊洲和魏秋立曾在黄光裕案发后,还被授权代表黄光裕签署国美及其私人文件。而孙一丁也是2009年贝恩进入国美之后黄亲自提名的执行董事,“身担牵制贝恩和陈晓的重托”。
陈晓2006年底随着国美并购永乐而进入国美出任总裁,2008年下半年之所以曾想当年底离开国美,据说是因为觉得身在“黄光裕体系”内难以施展,黄光裕成立的“决策委员会”独立于总裁之外,总裁实际权力“被架空”。
但当
国美控制权之争打响之际,黄一手提拔的“老臣”大都选择与陈晓组成攻守同盟。5月11日晚上的国美电器董事会上,王俊洲、魏秋立、孙一丁均对重新任命贝恩投资的三位非执行董事投了赞成票,直接否决了白天大股东的反对票。王俊洲对于黄光裕要求陈晓“下课”表态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失望之举。”孙一丁也表示,对黄光裕的做法“觉得真的挺遗憾”。贝恩的竺稼也曾在8月初对媒体表示,“管理层中已没有任何一人再亲近黄光裕”。
知情人士透露,黄光裕“是真没想到”在争夺控制权的关键时候,高管层会站在陈晓一边。那么,黄的旧部为何会倒戈背叛呢?黄家代言人对此的解释是三点:利益捆绑和期权“金手铐”的诱惑;一审黄光裕被判14年,一些高管觉得没了盼头;陈晓把控了董事会,“识时务”的氛围裹挟了高管意志。
最后一点的一个证明是,8月6日国美曾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紧急视频会议,要求国美总部董事会、副总裁和各大区总经理组成的公司管理层,以及各大区副总监级别以上成员均须参加并“表态”。会上,魏秋立宣读了一份《董事会致员工信》,然后是与会高管挨个表态,总裁王俊洲率先表态坚决支持起诉黄光裕。“当时没有说反对意见的,基本都表示‘坚决拥护现任管理层’。”一名与会者回忆。
黄家认为,2009年7月7日,国美通过高管奖励计划拉拢黄光裕旧部,是导致上述局面的最重要原因。当日,国美部分董事及高管可认购国美发行的3.83亿股新股,共惠及105人,行权价格1.90港元,总金额近7.3亿港元,创下中国家电业纪录。其中,陈晓2200万股,王俊洲2000万股,李俊涛1800万股,魏秋立1800万股,孙一丁1300万股。在此之前,国美除陈晓之外的所有高管无人享有股权。
黄光裕方面事后在公开信中指责董事会的这一激励方案是“慷大股东之慨”,且这个方案没有征求大股东的同意,并对于期权推出的时机、动机、具体分配比例、公平性和合理性持异议,但强调从来没有对公司股权激励的制度设计进行过反对,并在之后提出更广泛的股权激励方案。一位国美内部人士向《商务周刊》透露,黄光裕之所以自2007年就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但一直没有推出的重要原因,也与他看到永乐的期权激励实施后,永乐高管竟无一人追随陈晓加盟国美有关。
但高管层的倒戈也许并不完全是出于利益计较。黄光裕的个人性格太过强势和多疑应该也是让“被疑的臣子不得不反”的重要促因。一位知情人对《商务周刊》透露,在8月份向陈晓发出辞职通牒之前,黄还曾经给高管层写过一封信,“那封信针对所有人,还含有指责、威胁的意思,一下子把高管都得罪了,那是他和管理层决裂的开始”。
按照黄的个性,这并不奇怪。据报道,黄光裕一向采取家族式威权管理,即使是魏秋立、周亚飞这样的近臣,也免不了时常被训斥。早年黄光裕的妹夫、国美副总裁张志铭因功高盖主而被罢黜,只得转战地产行业。另一位国美干将、副总裁何炬也在国美历经沉浮,最终以“悲惨的方式”被黄光裕“打”出家电零售业,让其他高管们很是“兔死狐悲”。在贝恩入资国美之前,国美的投资人华平投资也曾有机会增持国美股份,如是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风波。但华平还是选择了退出,其派驻国美的非执行董事孙强退出董事会。据说原因也是黄家太强势,“不好打交道”。
与黄的强势形成鲜明对照,陈晓的领导风格较为随和,尊重属下,也善于分享权力,比如他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王俊洲请教,并公开评价王有着超强执行力,国美电器没有其他人比他更胜任总裁一职。王俊洲也投桃报李地誉美陈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出色的有感染力领袖人物,值得信赖同事和亲密朋友”。
三、国美董事会大还是股东会大?
从研究公司治理的学者角度看,国美争夺战留下的最重要价值,不是作为谈资的豪门恩怨,而是2010年5月11日当晚所发生的,国美董事会否决白天股东大会决议的戏剧性一幕。未来的MBA课堂和《公司法》研究论文里,这一幕必然将作为经典案例被反复研磨,因为它是现实中发生的公司治理核心问题——“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权力边界”的一堂公开课。这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还堪称首例。
“董事会就像企业的议会一样,董事即议员,是股东推举的,推举你就是让你代表我的利益,你不代表我就撤掉你,不需要经过
董事会决议。按照公司治理的规则,涉及董事席位的变动,应该由股东大会或依据公司章程来决定,不能由董事会来定。”上海通商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研究员朱长春对《商务周刊》强调,“黄光裕有30%多的股权却换不了一个董事席位,这真是滑稽的事情,黄光裕是自己把自己给做死了,他自己不懂,身边也没有懂公司治理的人。”
朱长春认为,国美争夺战的核心问题是董事会席位问题,“黄光裕在董事会里没人,别人开会说什么他不知道,他在明处别人在暗处,所以总是被动接招”。
在我国《公司法》中,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执行股东会的决议”是明确规定的董事会主要职责之一。但我国属于大陆法系,而国美的注册地在百慕大群岛,上市地点在香港,这两地均属于英美法系。据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国镔介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董事会和股东会权力边界的界定大不一样,一般来讲,大陆法系讲究“股东会中心制”,即董事会只拥有股东会明确授予它的权力;而英美法系则奉行“董事会中心制”,即除了股东会保留的,董事会具有一切权力。像百慕大的《公司法》即是如此:股东会可以自由保留自己的权力,除此之外董事会也相应拥有一切权力,“双方的自由度都非常高”。而且在百慕大注册的公司一般只需备案一个很简单的、“大纲似的”公司章程,真正的公司章程往往是不在政府部门备案的,法律对公司章程干涉也很少。
比如国美事件中,在年度股东大会已投票形成决议的情况下,大权在握的董事会以“投票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愿”为由,否决了股东大会的相关决议,其依据正是国美电器公司章程中的表述: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有权在不经股东大会同意的情况下任命公司非执行董事,直至下一届股东大会投票表决。
但如果细究此事,可发现以上章程授权的范畴,并未明确在股东大会已经形成决议的情况下,董事会是否有权对此决议进行否定。国美董事会当天的再否决,正是根据英美法系“未明确禁止即合规”的原则。但此事件发生之后法学界众说纷纭,相当多的观点认为,国美董事会在股东会当天就通过了明显违反股东投票意愿的决议,是“开了一个恶的先例”。
在刘国镔看来,国美董事会的做法尽管不违反公司章程,也不违反百慕大与香港的相关法律,但从法理上来讲,仍是“不合适的”。因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法理有一点相通,即“权力授予”不等于“权力转让”。刘国镔解释说:“我把权力授予你了,不等于我自己就丧失这个权力了,换句话说,如果我有主张在先时,你不能和我的主张相冲突,这是基本法理。所以我认为国美董事会的决议在法律上至少是可以争论的,我的个人看法是它不能否定
股东会决议。”
按照他的观点,当时股东会(而不是大股东)完全可以就此追究董事会的责任,如果股东认为董事会侵害了自己的权益,也可以诉诸法律程序,申请禁止令、撤销令,或申请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进行调查、聆讯和制裁。
而对于黄光裕指责国美董事会未就公司融资的具体事项和合同条款与其充分沟通,刘国镔则认为,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立,股东权利并不等同于
经营管理权,大股东不能直接指挥公司。因此从法律上来讲,董事会只需对股东会负责,就具体的引资事宜,董事会没有和股东沟通的法律义务。但从信托责任和商业伦理的角度,如果股权比例和董事任免权之前是大股东最看重并一直主张的权利,董事会理应和大股东进行沟通。如果股东想限制董事会稀释自己的股权或随意引入董事人选,他也可以提请召开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以进行相关约定,将此类大笔融资、董事任免的事项加以更严密的约定,比如股东按持股比例推举董事数目,界定“显失公平”的情形等。
但国美案例中比较讽刺的是,董事会拥有相对强大的权力这一治理结构,正是当初集大股东、决策者和执行者于一身的黄光裕一手塑造的。首先,为了更方便和自由的掌控公司,选择在英美法系下的百慕大注册、香港上市,是黄光裕的决定。其次,2004年和2006年,国美电器65%股权和35%股权两次借壳上市之后,黄光裕家族一度持有超过75%的国美股份,正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其“绝对控股”地位,黄光裕多次修改公司章程。2006年,国美股东大会对公司章程进行了一次最为重大的修改:无需股东大会批准,董事会可以随时调整董事会结构,包括随时任免、增减董事,且不受人数限制;董事会还获得了大幅度的扩大股本的“一般授权”(这正是黄要在9月28日收回的授权),包括供股(老股东同比例认购)、定向增发(向特定股东发行新股)以及对管理层、员工实施各种期权、股权激励等;董事会还可以订立各种与董事会成员“有重大利益相关”的合同。
总之,黄光裕想尽一切办法使公司治理在制度层面更加方便自己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2004—2008年间,黄光裕通过配售、上市公司回购等各种方式,累计从国美套现近100亿港元,他收购大中电器、三联商社所用资金,也自国美拆借而来。
黄光裕唯一没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自己制定的这一套游戏规则所伤。
“给董事会如此大的授权,等于是否定了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后来黄光裕控制不了了,让陈晓捡了个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经济学家说。
四、贝恩资本与陈晓为何达成攻守同盟?
9月中旬贝恩债转股前后,黄光裕家族向这家私募股权机构释放“和解”信号,表示愿意“共享国美”。但9月16日晚,贝恩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将就9月28日的
股东特别大会决议案投票支持管理层。之前媒体曾有“贝恩态度暧昧”的标题爆出,在大决战的前夜,假如贝恩转向,对于陈晓来说无疑是最大打击。因为很难想象,若没有贝恩在背后的支持,手中仅握有不到国美1.47%股份的陈晓有何资本和底气去跟股份超过33%的大股东“展开决斗”。
从经济回报的角度看,按照债转股当日的国美收盘价2.34港元/每股计算,贝恩的
投资回报率已高达237%,如果作为债权退出,回报率最多为150%。不过此时就债转股,也意味着贝恩为了获得投票权,放弃了与债券捆绑的一系列绑定权益。而之前这些绑定条件正是黄光裕攻击陈晓与贝恩签订“苛刻”融资协议的把柄。
黄家认为,“陈晓利用与贝恩的苛刻附加条款,把自己捆绑在董事会里,以实现个人私欲”。此处的“苛刻”,证据之一便是之前已被大量媒体公开报道的4项“绑定”条款:
1、陈晓的董事会主席至少任期3年以上;2、确保贝恩的3名非执行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进入国美董事会;3、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三名执行董事中至少两名不被免职;4、陈晓以个人名义为国美做贷款担保,如果离职将很可能触及违约条款。以上事项一旦违约,贝恩就有权要求国美以1.5倍的代价即24亿元赎回可转债。
在9月18日最近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陈晓否认存在上述第三项与核心高管层的绑定。
这看上去的确像是一份显失公平的攻守同盟协议。贝恩仅拥有不到10%股权的出资比例,却在11人董事会中绑定了4席自己的人选,另外还有3位核心高管被至少绑定2人。也就是说,据此条款,贝恩可能的“
一致行动人”超过了董事会半数,那么这无异于掌控了公司事务的核心权力机构——董事会。该“绑定”条款曝光后,一些律师便指出,“协议交易条件过于苛刻,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交易”。记者也咨询了一PE界人士,他坦承:“和人捆绑得这么紧、额度这么大的条款确是头一次见,看起来一开始就是准备‘去黄’的。”
陈晓承认,在融资过程中,这份融资协议的具体条款受“只能传个条子进去”的客观原因限制,而没有知会大股东黄光裕。但事实上,即使订立了上述4项(包括被陈晓否认的第3项)条款,加上融资额度等信息,在一张“条子”里记录下上述信息,再通过律师传递给黄光裕,也并非难事。
“按说重大融资事项大股东是有知情权的。”枫谷投资董事长曾玉认为,“成熟而睿智的投资人应极力去协调和化解职业经理人和大股东之间的矛盾,这种事情沟通不好一定是双输的。”
黄氏家族发言人告诉《商务周刊》,陈晓切断与黄光裕的沟通之时,正是发生在贝恩入资谈判的那段时间。他称,“黄家也积极想要参与到融资事宜中,他们向陈晓推荐了两家本土投资人”。当时与国美传出“绯闻”的,有中信资本、凯雷、KKR、华平、厚朴投资、复星资本等多家机构。“据我们听说,入资条件比贝恩优厚的多得是,但国美就锁定了贝恩。”黄氏家族发言人说。
另一层人际关系也引人关注,即陈晓与贝恩董事总经理竺稼是相识多年的老交情。2005年永乐上市时,陈晓是永乐掌门人,而尚在摩根士丹利的竺稼是永乐的上市保荐人。
陈晓事后一再强调,锁定贝恩仅是因为当时只有贝恩一家同意不稀释大股东的股权至30%以下,“条件最宽松”。但值得推敲的是,假设当时要将黄光裕的股权比例稀释至30%以下,融资额度就应该约相当于贝恩入资的18.04亿港元的4倍,也就是约70亿港元。这么一大笔现金,先不说投资人的实力,国美这种“类金融物流企业”当时有必要在股价的低点进行这么大额度的融资吗?
而对于黄家所指责的融资价格苛刻——以1.18港元每股的价格购入,并以0.672港元的价格每100股配18股,依据是2008年11月28日黄光裕案发时,国美股价以1.12港元停牌。不过当时花旗银行下调国美的目标价为0.6港元,德意志银行甚至将其目标价下调至0。本刊咨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PE界知名人士认为:“价格问题见仁见智,完全取决于谈判双方当时手中的牌,而国美当时的确可能崩盘,你可以看好它复盘后涨到5块,但也可能跌到几毛钱。”后来2009年6月23日国美复牌后,受融资利好刺激,开盘即大涨78.57%至2港元,当天收于1.89港元,涨68.75%。
在2009年6月贝恩成功投资国美之后,国美7月份便推出黄光裕称为“慷股东之慨收买人心,以谋私利”的股权激励,并迅速推进关店100家、提高单店绩效的策略,这与黄光裕“中国家电零售市场仍处于跑马圈地时代”的市场战略南辕北辙。“他们要关掉1/8的门店,而苏宁正在势头迅猛的开店扩张,这样下去‘美苏争霸’很快就变成‘苏美’了。”黄家代言人说。数据显示,苏宁已净增门店300余家,“日均新开店3家”,到年底其店面总数将超过1300家,与国美齐平。
但不难判断,陈晓等管理层的这条发展路线,正是贝恩所支持或主导的方向。据报道,贝恩3名成员以非执行董事身份进入董事会后,国美的变革快速推进:一方面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另一方面将麦肯锡推荐给国美,为其制定五年规划,提出放弃对规模的盲目追求,提高单店利润率。
了解PE行业的人都知道,作为财务投资人,PE肩负着为LP(有限合伙人,即PE的出资人)资金增值的巨大压力,所以PE投资的典型套路是“短平快”:在被投资企业极度缺钱时以杠杆融资方式介入,通过削减成本、解雇工人、分拆出售资产或在中国已经臭名昭著的“对赌”等多种手段,在短时期内提高公司赢利水平和现金流,做高股价,然后通过转让股权获利。它们的投资期限平均大大短于VC,一般一个项目两三年便会退出。
贝恩在美国曾投资陷于困境的玩具经销商
玩具反斗城(ToysRUS),入股完成后,贝恩迅速关闭了其1500个零售网点中的大约200家店,同时大幅减少员工人数。其投资的另一家企业伯灵顿制衣厂,贝恩也缩减了其原本制定的积极开店规划,聚焦于实现最大化现金流。因此,贝恩入股国美之后大举关店,削减2万个工作岗位并不奇怪。
事实上,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一支新兴力量,PE兴起不过30年,它们这种“秃鹰”和“门口野蛮人”的行事风格在全世界都争议极大。尤其是欧美的工会组织将PE视为眼中钉,因为PE投资一家企业后紧接着就会剥离资产和裁员,它们把PE称为“资产剥离器”(assetstrippers)、“蝗灾(PlagueofLocusts)”等。
此外,贝恩作为纯财务投资者,“最终不会去卖家电”。在它退出时,它会把自己手中的股权卖给谁,也是一个令黄光裕紧张的悬疑。早年中国的行业领头羊南孚电池被PE转卖给外资竞争对手吉列一事,便一度被炒至PE“卖国”的高度。PE业内人士告诉《商务周刊》,为防止这类情况,一般可以在融资协议中规定,PE退出时不得将股份转让给同行业竞争对手或特定公司,但国美案例中尚没有类似的合约条件被披露出来。倒是传出有板有眼的爆料,贝恩背后实际是美国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据说这也是黄光裕指称“国美电器”在陈晓手中会变成“美国电器”的缘由之一。上述PE人士说:“从理论上来说,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相通和共谋的可能完全存在,但讲这种话得拿证据。”
该人士认为,无论贝恩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它要实现自己目标的前提条件当然是“捆绑管理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贝恩会涉身国美之争力挺陈晓。“首先,贝恩会保证自己不亏,也就是通过合约保证债权收益;其次它要做什么事情,肯定需要公司内部的一致行动人,你说它不去绑陈晓和现有管理层,难道去绑牢里的黄光裕吗?再次,贝恩一定会想好,如果它要实现的目标一旦遭到大股东反对怎么办。”该人士分析,贝恩原本的打算是在2009年国美“100股供18股”时增持,当时判断黄光裕在被巨额罚款之后难以调动现金参与供股,但没想到黄居然有所提防,闪电般在资本市场一卖一买,牢牢锁定35.98%的占股比。
此后,贝恩和陈晓阵营又试图通过增发来稀释黄光裕的股权至33%(重大事项否决权所需的票数)以下,国美也公开表示过必要时将通过增发“让黄出局”,“公司未来增发融资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国美与贝恩联合制定的“新五年计划”,国美未来5年需要的资金至少是70亿元,以当时的股价计,增发20%新股恰好可以填补该计划的资金缺口。
这位PE人士分析说:“这说明他们确实是准备增发的,只不过后来由于接盘者、其他投资者和黄光裕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实施成。”
五、公司到底是谁的?
“国美案”中,陈晓多次强调国美作为一家公众公司根本就不应该有姓氏,国美不姓“黄”。他反复阐述,整件事不是股权之争、利益之争或陈黄之争,而是大股东身陷囹圄还死不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他作为董事长和公司经营管理层的领头人,出于职业经理人肩负的信托责任和职业道德,有责任和义务站在公司整体利益和所有股东的立场上来,来抵制大股东控制这家公司,防止国美被“工具化”。
这段话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有两处逻辑环节需要推敲,一是大股东谋求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是否一定不正当,公众公司是否与家族公司相冲突;二是大股东的利益与其他股东、整个公司的利益之间是否一定是对立关系,而谁又有资格来充当裁判员判定“利益冲突”已经发生,并加以裁决。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公司研究中一个终极命题的解释——“公司是什么,公司到底是谁的?”
迄今为止,公认对于“公司”最经典的定义是科斯的“公司就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现代公司的基本架构源自两层“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即出资人(股东)委托公司董事会代理自己的权益和主张;董事会再委托经营管理层作为自己权益和主张的代理人。所谓“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的意思即是,被委托方(代理人)有责任和义务依照委托方的主张行事,否则委托方即可收回、撤销代理人的代理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