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
军事术语
国防经济(National Defense Economy)是一个军事术语,国防经济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国防经济的主要内容、国防经济的作用、国防经济的基本特征等。
国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特殊部分,在部门构成、国防经济活动和表现形态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内容。包括武器装备研发和生产、国防交通运输、国防工程建设、战略物资储备、后勤与装备保障以及其他为国防活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等。
①武器装备研发和生产部门。武器装备研发部门,主要包括承担武器装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预先发展、型号研制和后继工程发展的国防科研部门;武器装备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舰船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等部门。
②国防交通运输部门。主要包括为国防建设服务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邮电通信等部门。
③国防工程建设部门。主要包括阵地设防、战略指挥、海军基地、空军基地、导弹发射基地、通信枢纽、情报技侦、国土防空、人民防空、边防、预警系统等工程建设部门。
④战略物资储备部门。主要有国家储备、武装力量储备和企业储备等部门。
⑤后勤与装备保障部门。主要有财务、军需、卫生、油料物资、基建营房、采购、保障装备、电子信息基础、军械维修等部门。它们直接为武装力量训练、作战和执行其他任务提供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装备物资。
⑥其他为国防活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主要包含在农业、建筑、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相关部门。
国防经济活动与社会一般经济活动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活动的起点、方式和过程有所不同。
①国防分配。经济资源在国防领域和非国防领域的分配及在国防领域内部的分配活动。国防分配是国防经济运行的物质前提和首要环节。
②国防采购。主要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的采办机构对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国防工程、国防服务的采购活动。
③武器装备研发和生产。即研发、制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的活动。它是国防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同社会生产联系密切,有些直接就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④战略物资储备和管理。平时为应对战争和其他意外情况,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资资料的储存和管理活动。包括国家、武装力量和企业的储备和管理活动等。
⑤国民经济动员。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危机,将经济活动和经济体制全部或部分由正常状态转入非常状态的活动。分为平时状态、战时状态和转换状态。不同状态下国防经济发展规模和作用不尽相同。
①平时状态国防经济。对于保障武装力量建设、战备、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及遏制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其建设和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发展规模和管理体制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②战时状态国防经济。直接保障战争的物质技术手段,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其建设和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争需要,发展规模和管理体制必须与战争需要相适应。
③转换状态国防经济。包括国防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和由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两种情形。前者是将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后者是将国防实力转化为国防经济潜力,或直接转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力量。
国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军事的基础作用和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两个方面。军事人力、物力、财力是从事一切军事活动的基础,国防经济提供军事活动所需的一切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和军事人力。经济准备和经济动员是战争准备和实施的主要任务之一。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其提供的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对战争的规模、强度、进程和结局起着基础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强度大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大量的机械化武器装备。现代国防活动中,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为现代战争提供物质保障,本身也成为一种战略“威慑”手段。战略、战术、军队编制等直接依赖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从历史上看,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武器装备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武器装备的更替引起了军事要素作用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战争形态的演进,导致了战略、战术和军队编制的变化。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军事活动以国防经济为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国防经济,它从需求方面对国防经济规模和结构、武器装备种类、经济动员体制、战略物资储备等提出要求。国防经济发展和社会扩大再生产,都必须依靠国民经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或价值的不断追加才能实现。维系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运行所需的经济资源,即以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为代表的剩余产品或价值具有同一性,是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的基础。
国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国防经济为国家安全和军事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环境,保证国内法律和秩序的维护以及经济发展的有序运转;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国防开支可以提高已有生产能力的存量资本利用率,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政府消费需求和社会商品采购量,提高就业率,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国防科技的发展及其向民用部门的扩散,能够提升国家科技水平,提高民用部门的生产力;军事人力资源和军事设施,能有效地为民用经济服务,促进经济增长。
②消极影响。国防开支转移了民用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国防经济规模过大会减少诸如健康、教育等其他政府开支,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国防开支的增加会造成税收增加或财政赤字,从而对投资和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引起私人消费的减少和社会福利的降低;国防科学研究开发活动相对于民用部门效率较低,对民用科技的促进作用和向民用技术转化受一定条件限制,大量资源用于军事目的的研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合理地确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相适应的国防经济规模、结构和布局,提高国防经济的开放程度,走军民融合的国防经济建设道路,是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实现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国防经济以军事需求为动力,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经济结构、活动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民经济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征。国防经济是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为满足战争和军队的需要而发展的。它为战争和军队提供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满足国防各方面的物质需求,为国防提供经济保障。国防经济活动的军事属性决定了国家对国防经济活动管理更为严格,计划性更强,政府在国防经济运行中调控和监管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更广、更强。国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分,必然受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制约。国防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以社会经济的供给数量与结构为基础,随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或削弱呈现出总体上的波动性。国防经济的发展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和国防政策等,其结构和规模随着国家军事需要的消长而不断变化,受军事和战争规律的制约。国防经济既要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战争需求,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经济资源的占用和损耗,战时与平时的国防经济规模有较大差别。在战争或战争准备时期,国防经济的规模一般较大,为了军事利益的需要,有时甚至不惜压缩民用生产规模和居民消费水平来增大国防经济规模;在相对和平时期,国防经济规模较小。随着现代战争的突然性和消耗性不断增强,国防经济平时和战时规模的波动性将更加明显,国民经济动员和国防经济的平战转换变得更为重要。国防经济为国家安全和军事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不断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密切联系。国防经济发展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国防经济以国民经济为资源基础,国防经济中的军民通用部门与国民经济融为一体,军民两用型产品、技术、人才、管理,正在成为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方向;国防经济运行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国家资源与国家整体力量,实现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等的提供和社会化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防经济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呈现出一国的国防经济与区域经济集团、战略联盟、全球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融合的发展态势。国防经济是在经济和战争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为前提的。战争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条件,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防经济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特点。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农业和手工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战争经济是以粮秣保障和刀、矛、剑、弓箭等冷兵器生产为基本内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推行“耕战”政策;汉代实行“屯田”制度,设有专司兵器、器械的官吏和手工作坊;唐代设有“军器监”,专门管理制造弩、甲的手工作坊。古代埃及、印度、爱琴海地区的国家,战争经济也比较落后,同样是以冷兵器生产为主要内容。兵器虽然从劳动工具中分离出来,但在生产过程和技术形态上,与农具和手工业产品并无本质区别。所谓“兵农合一”,就是对农业和手工业时代非独立形态国防经济的描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随着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冶金、机械加工业的发展,国防工业开始从民用工业中逐步分离出来,日益形成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成为大工业的一个部门,产生了许多专门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特别是美国、德国的军事工业更为发达。如1802年成立的美国杜邦火药工厂,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成为美国最大的专门生产经营火药和炸药的企业。1850~1871年,德国国防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在这期间,克虏伯军火公司雇佣工人由237人增加到7000人。中国在这一时期处于被侵略、被掠夺的阶段,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军火机器总局(1867年改称天津机器制造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军工厂相继问世,轮船招商局(1872)、矿务局、电报局等也相继出现。这一时期,在生产组织、劳动工具、产品技术形态等方面,国防经济逐渐表现出与民用经济的明显区别,武器装备和军工生产水平开始突出起来。这标志着国防经济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类别逐步形成。进入20世纪后,在新技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军品生产形成了以兵器、航空、航天、舰船、电子、核等工业为核心的生产体系,生产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国防工业畸形膨胀,战费支出大幅度增加,国民经济出现了军事化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法国和德国工业产品的75%、英国工业产品的65%、美国工业产品的40%均被用于军事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德国军费占国民收入的72%,美国和日本的军费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6%和46.7%。到1944年,美国军品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日本军事工业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9%。美国政府在战争期间通过预算拨款建立了2000多个军工企业,总投资在172亿美元以上。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也大力发展国防经济,国民收入用于军事的份额从1940年的15%增加到1942年的55%。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军备竞赛,为保持和加强各自的军事优势,两国加大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的投入,并竭力维持一个庞大的、独立于国民经济之外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一时期,世界军费开支迅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军费开支是1925~1938年总和的11倍多。
冷战结束前,苏联和美国所占世界军费开支的比例分别为20%和36%。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美、苏争霸的结束,世界整体局势缓和下来,军事安全不再成为压倒性的首要问题,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压缩国防经济规模,调整国防经济结构。
①削减军备,压缩国防预算规模。冷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十年期间(1989~1998),全世界的军费开支实际减少了1/3多。美国在1989~1995年间,整个国防预算下降8%,采购费用减少了25%,各军种裁减了约25万现役军人,国防工业下岗人员约200万。截至1998年,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军费开支与苏联1989年的数字相比,减少到了当年的6%。
②国防工业进行大规模合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对冷战后形势作出迅速反应,率先掀起了合并的浪潮,通过兼并、收购或合并等形式,组建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和雷神公司等军工巨头。西欧主要国家的国防工业也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规模合并重组。
③国防工业国际合作深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防工业国际合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活跃起来。从军品贸易到联合研发、合作生产再到跨国并购,从联盟内的合作到联盟外的合作,国防工业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增加。
④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世界各国日益注重加强经济动员准备,制定经济动员计划,建立完善的经济动员机构和经济动员指挥体系,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注重健全国防经济法规,利用法律维护国防经济运行;注重战略物资储备建设,以保障扩大军品生产和其他意外情况的需要。
2001年9月11日针对美国发动的恐怖袭击,标志着国际安全环境的一个重大转折。自911事件以来,全球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很快。2001~2005年,按实际价格计算全球军费开支增加了25%。在全球增加的军费数额中,美国占了绝大部分,2005年世界军费支出中,美国占48%。2006年世界军费开支按现值美元统计为12040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比2005年实际增长3.5%,自1997年以来实际增长37%,人均支出从2005年的173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84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立后,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系统地发展国防经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时期起,中国在对已有军工厂进行调整和技术改造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舰船工业、军需工业等,在不长的时间内改组和新建了一批大型军工企业,相继试制和生产了多种现代化武器装备,不但能够生产坦克、火炮、舰艇、飞机等常规武器,而且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等战略武器。国防科学技术、国防交通、国防邮电通信、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国坚持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经济,在“三线”地区逐步建成了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体,包括核能、钢铁、有色金属、航天、航空、兵器、电子、化工、机械、造船等在内的许多工业企业,建成了川黔、成昆、贵昆、湘黔、焦枝、襄渝等交通干线,增加了国防经济实力和潜力。80年代,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国防经济建设处于低投入和维持性的状态。从1979~1989年,中国国防费年平均增长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年平均负增长5.83%。这一时期,国家调整了国防经济布局,重点对“三线”地区的军工企业进行调整,削减了军事工业规模,调整军事工业的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民品生产。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统一,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保持了国防经济的适度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坚持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指导,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国防经济快速发展:
①保持国防费的逐步增长。中国国防费的增长属于弥补国防基础薄弱的补偿性增长,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适度增长。
②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取得突破。武器装备建设取得质的飞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可靠性显著改善,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实现定型批产并交付部队,军队武器装备实现跨代跃升。
③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取得突破。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征程。这标志着中国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④军工调整改革取得突破。军工主体趋于精干,核心能力得到加强,初步实现了由长期计划经济和临战条件下的科研生产体系,向适应新形势的“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科研生产体系的转变。截至2007年底,累计关闭破产军工企业221家,军工企业事业单位控股或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达到62家。
⑤军工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与1998年相比,工业增加值翻了近两番。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2007年实现盈利430亿元。以核电站、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等为代表的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产值800多亿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两番。
⑥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不断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应对战争兼顾应对突发事件双重功能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形成与国民经济有机融合的国民经济动员基础;在信息通信、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码头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更加注重兼顾国防要求,加大平战结合力度;加强应战应急相结合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建设,建立了平战兼顾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在机械、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化工等领域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优化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的结构和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和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国防经济结构体系,具备了较高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保障能力,对于保障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国防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国防经济对民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发展,许多国家积极调整国防经济政策,提高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防经济潜力;注重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经济体制,加强国防经济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实行科学管理,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军品结构,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国防经济技术结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军品生产朝系统化、信息化、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许多国家日益重视利用国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武器装备跨国、跨地区的联合生产和专业化协作,使国防工业科研与生产呈现出国际化、联合化趋势。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6 11:5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