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成立于1930年12月29日,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经济学会,是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经济学会,聚集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
经济学家,历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绝大多数为该学会的院士(Fellow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学会除了每5年召开一次世界大会外,还在各个地区召开经常性的学术会议。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立于1930年,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舍尔(Erving Fisher)和挪威经济学家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h)发起。拉格纳·弗里希于1969年与
简·丁伯根共同获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举世公认的
计量经济学奠基人。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是全球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学会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出版《
Econometrica》等顶尖学术期刊,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经济学专著系列,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区组织学术会议。
学会的宗旨是:用
自然科学领域内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研究方法透视出深层次的经济学问题以及通过理论数量和应用数量的统一应用来解决经济学领域内的问题,从而推动整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是由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每五年组织一次的世界盛会,是经济学领域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最具前瞻性的学术会议,号称经济学界的“奥林匹克”。
“2010第十届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在
上海举行,上海市市长
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大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
源自1965年的全球计量经济学大会的前9次会议中的5次在欧洲举办(1965年
罗马,1970年英国
剑桥,1980年普罗旺斯地区
艾克斯,1990年
巴塞罗那,2005年
伦敦),其他4届分别在1975年
多伦多,1985年美国
剑桥,1995年日本
东京和2000年美国
西雅图。
2017年6月3日至6月5日,2017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亚洲会议(The 2017 Asia Meeting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AMES 2017)在
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包括
伦敦经济学院Christopher Pissarides教授、
耶鲁大学Mark Rosenzweig教授、港中大
宋铮教授及
张俊森教授。
会议期间,共有900多位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会议还设置了240多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分别就应用微观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贝叶斯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网络模型理论、货币政策等专题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为促进海峡
两岸三地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在James J. Heckman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决定在中国定期召开年会,简称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CMES),会议旨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在经济学特别是
计量经济学领域更广泛和密切的交流。
首届世界计量经济学中国年会2013年6月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第二届年会于2015年由
厦门大学承办,2016年
西南财经大学承办了第三届年会。第四届年会于2017年6月9日至11日在
武汉大学召开。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院士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学会要求院士候选人必须在经济理论方面有原创性贡献,或以数学和统计分析研究经济问题方面卓有建树,新当选院士须经全体现任院士投票选举通过。
2007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都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并担任重要职务,其中
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于1969年担任学会主席,
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于2003年担任主席,
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于2009年担任主席。
2007年,
耶鲁大学经济系
陈晓红教授因为在计量理论方面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工作,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在中国内地出生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2013年,
香港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讲座教授及经济学系系主任
张俊森获计量经济学会推选为院士(Fellow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是该年度亚洲区内唯一当选的学者。除了张俊森外,曾获此院士衔的香港学者包括前香港中大校长
刘遵义,以及香港中大博文讲座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莫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