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什业图亲王代钦塔拉王府,又称代钦塔拉王府。是科尔沁草原旅游的重要人文景区。图什业图为蒙语,汉意为辅佐。
简介
图什业图亲王府,坐落在科尔沁草原风水宝地——代钦塔拉五角枫景区,是图什业图札萨克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尔济在位期间(1871年——1890年)修建的,历时19年。该地成为图什业图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距今已有103余年的历史。
建筑风格
王府的建筑风格采纳了内地汉式建筑的坡顶、斗拱、阁扇间房、彩刻门窗、雕梁画柱、飞檐翘脊、廊腰缦回的风格,观之可谓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四方闭和,生动和谐。整体建筑主要由王宫(中院)、三个衙门、游乐场所、佛事经堂等构成,再加之雄伟的城墙、城门、炮楼等护城设施,远观近视都甚为富丽壮观。王府总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有150间房屋。
王府布局
传说王府设计图是从皇宫中托人偷偷复制的。但毕竟王府不是皇宫,为避谋逆之嫌,宫院从五进改为三进,城围往里收缩,房屋间数避开“九十九”而取“九十八”。王府模仿北京紫禁城布局修建,建筑风格采纳内地汉式建筑的坡顶、斗拱、阁扇间房、彩刻门窗、雕梁画柱、飞檐翘脊、廊腰缦回的风格,观之可谓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四方闭和,生动和谐。整体建筑主要由王宫(中院)、3个衙门、游乐场所、佛事经堂等构成,再加之雄伟的城墙、城门、炮楼等护城设施,远观近视都甚为富丽壮观。
王府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0间。正院是三进四合院,房屋98间。王爷和家眷居住在最里面的院内。正房5间是王爷和夫人的居所,东西厢房为仆人的住所。院内长廊迂回,暑天遮阳,雨天避雨,用花石铺就的甬道两侧栽植各种花木,景色十分雅致。第二道院西侧是王爷的家庙,藏式阁楼建筑,王爷和家人早晚来此拜神祈福。东侧是双排14间博物室,内储各种古玩。院内墙壁用白灰粉刷,上有地狱图等图画,视之使人顿生神意佛念。一、二道院中间有7间通间大房,是王爷商决旗务的议事大厅。首进四合院是王爷的侍卫和仆役的居所,叫侍卫院。
王府正院设有东西衙门。东衙门为长史处,二进院房屋26间,是管理王府内务的办公处,当地旗民称为“仓音呼热”。西衙门为印务处,也是二进院房屋26间,是管理旗务的办公地点,旗民称为“毕其根呼热”。城北一里处设有北衙门,是司法院,旗民称之为“好特衙门”。
王府正院
王府的正院是三进四合院,共98间。王爷和家眷居住在最里面的院内,正房大五间是王爷和福晋大住所,东西厢房为女奴的住所。院内长廊迂回,暑天遮阳,雨天避雨。用花色石子铺就的甬道,两侧载植了各个各样的花草树木,景色十分雅致。
家院
第二道院的西侧是王爷的家庙,藏式楼阁建筑。东侧是双排14间博物市,内存各种古玩玉器。一、二道院中间幼间通间大房,是王爷商决旗务的议事大厅。首进四合院是王爷的进卫和仆役的居所,叫侍卫院。
东西衙门
王宫正院东西设有东西衙门。东衙门为长史处,是二进院,建又26间房屋,是管理王府内务的办公处,西衙门为印务处,也是二进院,建又26间房屋,是管理旗务的办公地点。城北一里处设有北衙门,是司法院。
城墙
王府外围筑有城墙,周长800米,四角和东西城墙中段建有6个炮楼。城门朝南,设有三洞上圆的辕门。打开城门和王宫的三进院门可直视代钦哈嘎湖。城门上楣是长城式的箭垛。城门外两侧立有13跟石柱,用与栓结坐骑和车畜。城门正前有红漆牌门,也称禁域门,无论来人品级多高,到此牌门前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护城河
王府城墙外东侧有人工堆成的假山,假山下面是人工开辟的护城河。
假山
王宫大院东北建有一座人工假山——童子山。山上栽树木、建凉亭,备石桌石凳。童子山有个传说:童子山动工的奠基仪式上将81个9岁的童孩儿用清汤沐浴后饰以文绣制衣,头着缨帽,脚蹬形靴,手持盛土之具,以横竖为九的列行排成方阵往山基上添土。两座假山周围和王府城墙内外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形态千姿百态,有的像骆驼伏地吃草,有的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蟒蛇,有的像腾空的野马,有的像一座古塔,奇妙绝伦。
发展历史
据清史记载,图什业图亲王传世15代。自清宗德元年(1636年)始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是扎萨克和项图什业图亲王的驻地巴彦呼舒。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十四世扎萨克色旺诺尔布桑布在距巴彦呼舒东北四十华里处代钦塔拉修建王府,使该地成为图什业图王的行宫。
1871年,清朝廷论功封赏了图什业图亲王(札萨克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尔济),并建造了图什业图亲王府。
图什业图亲王府建成后不久,当地爆发了花里亚荪兄弟领导的牧民起义。实行暴政、不可一世的十四世亲王色旺诺尔布桑保,在穷苦牧民们愤怒的声讨声中被迫自缢身亡。
1946年7月20日,兴安盟蒙古青年军政干部学校在代钦塔拉图什业图旗王府举行开学典礼。
1962年,在所谓灭“四旧”的狂潮中图什业图亲王府被夷为平地。
2017年,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图什业图亲王府在原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