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伯特
清代锡伯营总管、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
图伯特(1755年-1823年),乳名图克善(锡伯语即牛犊之意),伊拉里氏,盛京(今沈阳市)北郊达子营人。清代锡伯营总管,察布查尔大渠开凿人。
简介
图伯特是锡伯族人民中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在锡伯族人民中有口皆碑,世代相传。
公元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在平息了准噶尔头目的叛乱之后,接着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一七六二年,在伊犁建立了将军府(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当时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这个时候,清政府在新疆虽有满,汉,蒙古及索伦官兵驻守。但仍感兵力不足。于是,一七六四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初,清政府决定从盛京所属的沈阳、开原,义州、风城、熊岳、复州、金州、锦州、岫岩,广宁、丑州,兴京牛庄,海城、抚顺,松岭子等十七个城乡里抽调锡伯族官兵一千零二十名,连同家属共计三千二百七十五人,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驻防,以增强大西北的防务。
西迁人数:西迁的锡伯官兵有防御10员、骁骑校10员,兵1000名,官兵之家眷3275人,共计4295人,分成两队,分别由协领阿穆呼郎管带和噶尔赛管带率领。一路上除有少量的逃亡者外,陆续出生了350余名婴儿。此外,由盛京启程时,有不少官兵家属自愿跟随,其中男247名,女158名。所以实际到达伊犁的锡伯人数达5050人。
生平
就在农历四月十八刚口天,东北辽宁省沈阳市北报关门外的一座“锡伯家庙”(即太平寺)里,有数千名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共进分别的野餐。在这悲欢交集的人群里,有一位年满十岁的少年,体质健壮,聪明伶俐,也在随其父母整装待发。他的乳名叫图克善 (满语:牛犊之意),学名叫做图伯特,姓伊拉里氏,一七五五年五月初八出生在沈阳市北郊的锡伯族村屯里。几天以前他还是和一群少年一起,在山坡上放牛的顽童,今天也将随军西行,同父辈们一起去守卫祖国的西大门。
这支西调的队伍分两批出发。第一批于一七六四年四月十日启程,次年的七月二十日到达芦草沟,第二批于一七六四年四月十九日出发,次年的七月廿二日抵达芦草沟。他们都在芦草沟西北方向靠北山脚下过了冬季。他们所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叫做“锡伯图”(即锡伯族人所住地之意)。如:塔城地区额墩县西北方向的“锡伯图’,额尔齐斯河上游的“锡伯渡’等,也都是这个意思。
史记
一七六六年(乾隆三十一年),农历正月,锡伯族军民被伊犁将军明瑞调驻伊犁河南岸(即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由于人数减少,西调的锡伯营的十个扎兰编为六个牛录满语箭之意,是清朝八旗制度下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到乾隆三十二年又增编二旗,共为八旗,组成锡伯营八个牛录。图伯特一家被编入到正兰旗里。
那时,伊犁河南岸还是一片荒野,仅在霍集格尔布拉克(今金泉公社所在地)和海努克等地水溪旁边,有准噶尔时代的庙宇,宫殿废墟和少部分塔兰奇垦种的田亩遗迹。锡伯营就选择沿河南岸的可耕之区,定居了下来。
锡伯族西迁伊犁时,清朝政府曾答应六十年后调回原籍。时过三十多年后,一切迹象表明,满六十年调回原籍是一个大骗局。这个骗局已被锡伯族人民所识破。因此,为了民族的继续生存和永远保卫祖国的神圣边疆,从长远的利益着眼,他们在伊犁河南岸疏通了准噶尔时代的一条东西长达一百八十余里的大渠,即绰合尔兜,或叫绰豁罗渠,引水灌田。因为沿渠的大片地是“渠北地隘,虑在无田,渠南阻崖,患在无水”,故只开了万余亩土地。而这时,锡伯营人口已繁衍至七千多人,靠万余亩土地已经不能满足口粮的需要了。摆在锡伯族官兵面前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另行开渠,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以维持全族的生计。但是,有一些人却看不清这种形势,还天真地相信六十年后返回原籍的虚假诺言。
成就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十岁那年随军西来的图伯特早已成长起来。这时他已是四十七岁的人了。图伯特从十八岁起应试而成为披甲(满语叫伍克辛,是满州兵的总名称)。因在牛录当差勤奋,平时又努力学习,注意研究历史、地理,公余时间还从事农耕,这样逐渐由领催,防御,佐领,副总管步步升为锡伯营总管了。
几十年的军营生活,磨炼了图伯特,使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到了当时的形势。他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研究了伊犁河以南的地形,土壤等自热条件。当时,察布查尔地区的情况是,除了依靠仅有的几十眼泉水和夏季的山洪之外,再没有别的水源可以利用来灌田。泉水和山洪水,都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图伯特首先倾听了人民的意见,踏遍伊犁河以南的所有地方,比试过各种各样的土壤,来选择修渠的路线,最后才下定决心,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兴修水利,垦荒种田,以造福于后代。
贡献
图伯特的前任,过去也曾多次试开过渠道,由于地形选择不当,计划组织得不周密,特别是由于官僚集团内部的意见不一致,结果都遭到了失败。因此,当听说图伯特又要兴修水利的消息,代表锡伯族统治阶级利益的副总管索尔岱为首的官吏们就急忙起来反对,并上书伊犁将军陷害总管图伯特。但是,有远见的总管图伯特,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他理直气壮地向伊犁将军松筠申诉了兴修水利、垦荒种田对巩周边防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意义,并以九族担保,保证七年之内完工,从而得到了将军松筠的同意。一八○二年(嘉庆七年),即锡伯族西迁到伊犁以后的第三十七年,农历十月察布查尔大渠正式兴工开挖。
察布查尔大渠凿于察布查尔山口,南引伊犁河水。修渠工程十分艰巨。当时锡伯族总人口为七千余人。在劳动力不足,工程又艰巨的情况下,图伯特决定将八个牛录的四百个劳动力分编成两个大队,春秋两季分期换工,采取边挖渠,边种地的办法,开一段渠就引一段水进行耕种,力求当年动工,当年受益。他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渠道的试水问题,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口粮问题。挖渠工程开始之后,图伯特亲自来到工地上。他白天指挥劳动,夜晚则率领部分办事人,用香火测量地形,钉校,标明翌日开挖渠道的路线,不分昼夜、不知疲劳地和大家共同战斗。群众目睹图伯特公而忘私,不辞辛苦,更是干劲倍增。锡伯族军民,在图伯特的率领下,齐心协力,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在一八○八年(嘉庆十三年),挖成了深一丈,渠底宽一丈二寸,渠面宽三丈,东西长达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功绩
大渠一经建成,人民欢欣鼓舞,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开垦出了七万八千七百零四亩土地,以后又逐年增多,及至今日已开垦了二十余万亩农田。这时,沿伊犁河南岸居住的几个牛录,也先后迁至察布查尔大渠南北两岸,修筑城堡定居了下来。从此,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庄稼年年丰收,使锡伯族军民的生活大为改善。
伊犁将军松筠将图伯特的功劳奏报清朝皇帝后,清朝皇帝十分赞赏,于一八○九年,令其进京朝觐,并绘图紫光阁。图伯特进京时,带去了察布查尔地区的十多种土壤,向嘉庆皇帝一一介绍了各色土壤的性质、用途,以及如何发展锡伯族营农业生产的远景规划。
晚年
朝觐之后,图伯特遵旨返东北故乡省亲,向乡亲们汇报了在伊犁驻屯的情况。在返回伊犁途中,他受任为塔尔巴哈台钡队大臣。图伯特在巴尔鲁克任所的五年又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五年。后来他因积劳成疾,患了关节炎症,行动不便,便卸任回乡。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图伯特在锡伯族正黄旗(即二牛录)的家里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评价
察布查尔大渠是新疆锡伯族人民的生命线。锡伯族人民赞美它,歌颂它,把它比作自己的母亲。为了纪念图伯特倡导开渠的功绩,锡伯族人民自动建立了“图公生祠”,在察布查尔大渠龙口和七牛录(图伯特的原籍)等地,还建立了图公柯堂,直到解放初期,每逢春秋两季都举行祭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0 12:3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