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不轨(拼音:tú móu bù guǐ)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
陈寿《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休未至,林欲入宫,图为不轨,召百官会议,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西晋·
陈寿《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三国时期吴主
孙权死后,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亮继位,大将军
诸葛恪、会稽太守
滕胤共同辅政,偏将军
孙綝密谋害死
滕胤、
朱异等朝廷重臣,升任为侍中武卫将军(掌管内外一切军务),势力逐渐增强,利用权势,胡作非为,引起朝廷上下一致怨恨。
孙亮长大后,亲自过问政事。因为孙綝专横放纵,孙亮决定除掉他,就与公主
孙鲁班、太常
全尚、将军
刘承商议,要诛杀孙綝,不料走漏了消息。孙綝得知后,连夜带兵包围了皇宫擒拿全尚,又派
孙恩在苍龙门外杀死刘承,并把孙亮废为会稽王,迎立琅琊王
孙休为皇帝。宗正
孙楷携带文书前去迎接孙休。
孙休还没有到建业,孙綝就想进入宫室,图谋不轨,召集群臣议论,大臣们不敢说什么,只是唯唯诺诺,只有
虞翻的儿子
虞汜对他说:“如今迎接琅琊王的队伍还没有到,你就想进入宫内,这样的话,恐怕会谣言四起,老百姓就会迷感不解,这不是忠孝之道啊。”孙綝听了很不高兴,但终究不敢造次,带领兵士千人亲自去迎接孙休。
孙綝权倾内外,待起兵后更是肄无忌惮。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虞汜却敢于当面对孙綝图谋不轨提出建议,从而让孙休登上帝位。从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些图谋不轨者的人善于隐藏其真实意图,本意是要独占鳌头,却常常甘愿暂居第二。他们下手害人的最佳时机是人人都看不见他们张弓搭箭的时候,人们就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小心识破其陷阱。
唐·
魏徵等《
隋书·庶人杨秀传》:“苞藏凶恩, 图谋不轨,逆臣之迹也。”
清·
俞万春《
荡寇志》:“该犯与梁山渠魁宋江交通往来,欲为内应,图谋不轨。”
作家·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已经有人把他告下,告他神道设教,图谋不轨。”
“心怀叵测”的意思是心里藏着难以测度的恶意。“图谋不轨”与“心怀叵测”都有搞阴谋诡计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含意不同。“图谋不轨”偏重在阴谋干坏事,语意较重;“心怀叵测”偏重在心存坏主意,语意较轻。“图谋不轨”多表示策划犯法的大事情;“心怀叵测”多形容用心险恶。二是用法不同。“心怀叵测”常用作状语,“图谋不轨”一般不能作状语。
“包藏祸心”即指心中怀着害人的恶意。“图谋不轨”和“包藏祸心”均有谋划干坏事之意,区别在于:“图谋不轨”所干的是“不轨”之事,即法令所不允许的活动;而“包藏祸心”是指所想的是祸害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