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
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
寺庙简介
云南省
昆明市,是
政治、文化、宗教、商业、交道中心,辖区拥有邛竹寺、华亭寺、太华寺、曹溪寺、圆通禅寺等佛寺,其中,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圆通禅寺,是中国最早的
观世音菩萨道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加上交通方便,是目前昆明市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
历史沿革
据李源道《创修圆通寺碑记》记载,寺建于唐
南诏蒙氏时期(公元738~902年)。
南诏王阁罗凤遣其子凤伽异筑拓东城,当时圆通山潮音洞有蛟龙为患,异牟寻始建名为「补陀罗寺」,以镇蛟龙。其后,寺宇毁于兵焚,到元朝初年只遗荒址。
元大德五年(1301年(
辛丑年))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大兴土木,以「崇建法宇,庄严法身」。经过十九年的苦心经营,到元延七年(1320年)建成寺宇,并延请佛日、圆照二僧住持,取名为「圆通寺」。
元代的圆通寺景色幽奇,殿宇庄严,楼阁壮观,山石嶙峋,水榭曲径,石阶、石径、石桥、石栏,安排均称,别具风格;史称「常住有田,汤沐有室,卉木篁竹,果林蔬圃,前后映带」;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幽静的风景游览区。明清两代,曾不断修葺,现存寺宇建筑大都为清朝建筑。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在明朝成化年间曾重修此寺。
清康熙七年,吴三桂又大规模扩建,重修了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的水榭曲廊,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又将山门移出百步直到街面,始成今日的规模。
民国年间,也曾多次修葺。
1949年后,政府拔款重修,寺宇面貌焕然一新。云南省佛教协会和昆明市佛教协会即在寺内办公。
建筑风格
进入圆通寺山门,下一道斜坡,屹立着「圆通胜境」坊,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建造的。前行即抵前厅,厅堂宽敞,现供奉一尊释迦太子说法像,高二米,纯铜铸成,为1984年泰国佛教界赠送
中国佛教协会四尊释迦铜佛中的一尊。
云南省佛教协会已建成佛殿一座,内供泰国赠送的铜佛。空过前厅回廊,有一方水池。池中间有清康熙年间建的八角亭,四周有石廊环绕,南北有石桥相连,琉璃飞檐。亭中供奉千手观音,正面的对联以「观」、「音」开头∶「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侧联则以「圆」、「通」二字引首∶「圆满十方现千手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四周石廊石栏柱上雕有大小石狮百馀对。
亭北有桥,通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一重檐歇山式宫殿,屋顶空花脊梁、琉璃宝顶,陶龙翘首欲飞,屋檐金彩丹霞,斗拱飞檐,殿内雕梁画栋,朱漆镂金,金碧辉煌。
布局结构
大殿正中有元代塑造的三身佛即如来的法身、应身、报身;中间者为释迦牟尼佛,右方为清静法身毗庐遮那佛;三像并排,结跏趺坐,背有火焰形光圈。
大殿内左右两壁塑十二圆觉像及护法诸天。左壁有诸天十九身,右壁有诸天十八身,另有罗汉、地祗、人鬼、檀越、护法宰官、供养人及修行者等。佛教传自印度,印度造像多以天部为侍衙,称天龙八部众,其中有的持矛,有的持斧,有的抱弹乐器,也有拱立听法的,均立于云端。
大殿正中两根圆柱,高十五米,有青赤二龙蟠绕,裂须怒目,舞爪张牙,作欲斗状,制作技艺精巧,是明代工匠的艺术结晶。
大殿楹联为清代云南布政使刘鸿翔撰写,很有哲理∶「圆如满月丽天,魔幽佛显,广照大千世界,觉路同登,休论珠火为眉,青莲作眼,便入佛场,莫非罗汉;通喻慈航泛海,无往不达,普渡亿万众生,菩提共证,岂必金花着面, 字横胸,始知转轮王,即是如来。」后殿塑像,中间结跏趺坐者为观世音菩萨,左方为文殊菩萨,右方为普贤菩萨。正中观音塑成男性像,是云南十方丛林中男性观音像。
规模之大
整个大殿,建筑面积达六百馀平方米,寺宇风格具有元代建筑的特点。大殿前方有铜香炉一苹,明代铸造;左右有石砌花坛,栏柱上雕有一百八十个小狮子,形象各异。
国内外游客到此瞻仰,无不惊叹。从大殿侧后沿石磴上行,是新建的铜佛殿。此殿建于一九八五年,专为迎受和供奉泰国赠送的铜制
释迦牟尼佛像而建。铜佛像为砖石结构,融合了中国和泰国、印度的建筑风格,为叠檐交错的尖顶建筑,门、立柱都采用印度式风格,守衙着大门的是一对石雕独角兽。
墙面浮雕或牛或鹿,或奇花或仙草,或独角怪兽。线条流畅,构图简练。有一副为前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傣族人刀述仁撰、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书写的对联简述了圆通寺的由来∶「衲霞屏下蛟楼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
铜殿内坐着一丈多高的释迦牟尼铜身,体形清稂,反映了释迦苦修成佛的艰辛。
坐像两旁有彩图四幅,叙述了释迦佛修行成佛到涅盘的全过程。铜殿角檐下挂满铜制风铃,微风吹来,铃声清幽。
大殿后右侧,峭壁嶙峋,元代称盘坤岩,岩间有穿石曲径,名「采芝径」,可以直上圆通山。石壁上有前人摩崖刻石题咏。有南诏异牟寻元封元年镌刻的摩崖大「寿」字;有明代李元阳草书《吟石崖诗》一首∶「铁笔蜷然拥绀宫,曲崖石蹬穿玲珑。何年脱下苍龙骨,至今鳞甲生秋风。」清康熙年间,云南总督范承勋题「衲霞屏」三字于石壁上;巡抚王继文摩崖草书七绝一首∶「湖光山翠佛衣来,千仞云根老碧苔。倚徒孤亭迟月上,神龙忽拥夜珠回。」清
康熙年间书法家许泓勋有七律一首∶「圆通古寺树叠千,松柏青苍断复连。或阁或楼或石蹬,在腰在足在山岭。遥瞻昆水群峰胜,俯视春畴万户烟。为喜才僧饶韵致,公馀招我一谈禅。」
在螺山峭壁下,有一砂石观音像碑,为清代人摹刻的唐吴道子手笔。还有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书法家姚安赵松泉摩刻三丰仙师造像、济公活佛造像、吕纯阳大师造像等。普陀岩下有观音造像一龛,像无存而龛窟尚在。题额为「事有定数」四字。两旁有石刻楹联∶「总统千山,齐登次部;督题万佛,共到庵堂。」字虽磨损,尚可识读。其它石刻题记尚存不少,但多数已泐蚀。大石崖下有幽合、潮音二洞,洞中怪石参差,深杳莫测。
岩上落水触石,发出叮咚响声,故称潮音洞。
传说洞中潜藏蛟龙,有盘龙寺僧觉照法师,筑坛诵经,咒龙迁徒,降伏了蛟龙,故有咒蛟台,约占地二点五平方米,原建有小阁,今已无存。
沿采芝径向西直上,过咒蛟台,拾级而上,可至圆通山。石级道口,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牌坊,上有对联一副∶「步步小心,须防石头路滑;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过石坊门,登道口,石壁上摩刻着明嘉靖年间进士孙继鲁的《春日登峰螺峰山诗》∶「乳石嶙峋异,寻声曲径通。藏蛟吐阴气,蹲虎画吟风。人自半空下,峰由石转中。星罗千万户,俯看夕阳红。」圆通山顶建有接引殿,为明代建筑。内塑西方接引阿弥陀佛,故名接引殿。今佛像无存,殿已移为他用。
明朝初年,日本禅僧机先和尚云游名山古刹,到螺峰山,在圆通寺盘桓许久,留下《曙峰拥翠诗》一首,赞美圆通寺说∶「螺峰近在滇城里,下有招提倚翠屏。雨后含光僧眼碧,云中色拥佛头青。层崖鸟度开天险,古洞龙潜辟地灵。」
为了让圆通佛寺重放异彩,一九七七年,国家拔出钜款翻修大殿,修补佛像,重建长廊,油漆彩绘,堆山垒石,历时三年之久。
一九八三年移交佛教协会管理,现已成为昆明市内宗教活动的最大场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每年的三月这里的樱花含苞怒放,吸引了赏樱的游客。
现任住持
现任住持淳法法师,毕业于北京中国佛学院,兼任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海外联谊会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保护措施
199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