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图
表达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专题性地图
土地利用图是表达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地域差异和分类的专题地图。它是研究土地利用的重要工具和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在编制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对当前利用的合理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利用的潜力、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因此,土地利用图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进行农业、工矿业和交通布局、城镇建设、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农业区划等的一项重要科学依据。
介绍
土地利用图反映土地利用的状况、程度与分布等,常采用逐级分类法,如一级分类有都市用地、农业用地、林地、水体、灌木、草地、沼泽、荒地等;二级分类如农业用地中分作物、果园、苗圃等。为评价农业发展水平,制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向和可能性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程度可以通过面积量算来实现。国内外已广泛利用航空像片和“陆地卫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制图。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量算,除常规方法外,还采用计算机和光学-密度分割仪等先进手段进行,可达到较高精度。土地利用图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图件。
土地利用图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程度、分布和进行规划利用的专业图件。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采用适当的符号、色彩和注记绘制。它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图、土地利用区划图,以及各级土地利用总体和专项规划图等。土地利用图是合理安排、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经济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
分类
土地利用图有大、中、小不同比例尺之分,它们的编制方法、表达内容及其容量以及应用范围各不相同。
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
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一般比例尺是几千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小地区的全面详细调查或专题调查而编制,内容能较详细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微域差异。这类利用图大都是根据相应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航摄照片以及实地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而编制,能够为生产布局、特别是农业布局以及农业生产规划和技术改造提供具体的科学资料。
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图
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图比例尺介于十万分之一至五十万分之一,往往是配合一个大范围地区的调查研究而编制,可以由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缩制而成,也可以根据相应地区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参考其他专题性地图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汇编而成,可供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参考。
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
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其比例尺小于五十万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大区域或全国性研究而编制,一般是由大、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缩制,或根据小比例尺地形图、专题地图、卫星图像以及有关的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编制,反映大地区范围内的各类土地利用的分布大势,可供研究宏观布局、编制大区或全国生产发展规划和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划工作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教育用挂图。
就内容而言,土地利用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地覆盖图、土地利用区划图和有关土地规划的各种地图。此外,还有着重表达土地利用某一侧面的专题性土地利用图,如垦殖指数图,耕地复种指数图,草场轮牧分区图,森林作业分区图,农村居民点、道路网、渠系、防护林分布图,荒地资源分布和开发规划图等。其中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求如实反映制图地区内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利用方式的特点、各类用地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等。
发展简况
土地利用图表示土地利用状况程度和分布的地图。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计划图。国际地理学联合会于1951年成立世界土地利用委员会,力图编绘世界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各国编制土地利用图的规范。英国的斯坦普(L.D.Stamp)于1933—1939年全面调查了英国的土地利用现状,1947年出版了《英国土地利用图》(三千分之一)。各国经济建设和开发中特别重视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日本配合1953年公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编制了全国五万分之一的土地利用图,成为编制国土开发工作的基础。通常土地利用图采取逐级分类方法。我国第一级分类包括城市用地、农业用地、林地、水体、灌木地、草地、沼泽、荒地等。日本土地利用的第一级分类包括:农用地、森林、荒地、水体、道路、宅地(住宅地、工厂用地、商业和事务所用地)、其他等。第二级是将第一级分类再细划分,如农业用地又可分为耕地、果园、牧场和草地等。
应用科学方法编制土地利用图,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期,大多为英、美地理学家进行小区域调查而制作的大比例尺典型土地利用现状图。把全国作为对象,在系统调查基础上编制统一规格的土地利用图,则始于1931年,当时伦敦大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地理教授L.D.斯坦普领导了英国全国土地利用的调查和制图。全套地图因受第二次大战影响,到1948年才全部完成出版。由于英国土地利用图编制的成功,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lGU)成立世界土地利用调查委员会,发起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土地利用图,但仅亚洲和非洲少数几个国家完成了全国的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欧洲各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启发之下,在60年代末,共同编制了12幅二百五十万分之一《全欧土地利用图》。1969年国际农业经济学者协会(lAAE)利用现成资料汇编成《世界农业图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世界各地区土地利用图多幅,内容则比较概略。已编制的大比例尺全国土地利用图,以日本较为先进。日本自1953年起即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的调查与五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编制。全国二万五千分之一土地利用现状图已开始编制。
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制图工作以来,卫星遥感图像已成为编制土地利用图的一种重要资料。借助于不同季节取得的图像资料,可以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动态。
中国利用现代方法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典型调查并编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始于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对西南地区进行过较多的调查和制图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类工作开展的规模更大,成果包括大、中、小比例尺和内容各有所侧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70年代后期亦开始应用遥感技术,并进行电子计算机自动制图的试验。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了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编制工作,并制定了统一规范,内容分3级、62小类。这项工作成果能为国土整治以及各大地区和全国性规划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土地利用研究
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的目的,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采用一整套生物和技术的措施,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统称为土地利用。概括地说,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始于30年代。30~40年代,中国少数农业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者开始从事土地利用研究,如1931~1932年,农经学家张心一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即是利用实地调查和农业统计资料,编制了全国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和农作物分布图及统计表,它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农业土地利用研究成果。193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东部农业地区(不包括东北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出版了《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及图集,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土地利用的情况和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地理系的一些学者,在西南地区开展了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研究,其中1943年吴传钧进行的四川省威远县山区土地利用调查,1944年程璐进行的四川常寿县水库淹没区和云南省滇池的土地利用调查,浙江大学进行的贵州省遵义县土地利用调查,都代表了40年代中期土地利用研究的状况和进展。
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国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是对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开展调查和制图研究。1949~1950年,吴传钧主持开展了南京市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研究,利用1:1万地形图进行野外填图,最后编制出版了《南京土地利用图》(1:4万),这是50年代初期土地利用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后来研究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1956~1960年,在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吴传钧等编制了1:300万土地利用图,概括反映了黑龙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分布特点,是编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的一种尝试。
1958~1961年,邓静中等结合农业地理调查开展了典型地区土地利用调查。如1958年北京市郊区昌平县马池口土地利用与农作物布局调查,1960年山西省离石县城关公社和李家山林牧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61年湖南省永兴县田青大队亚热带丘陵区土地利用和单、双季稻布局调查,湖北省孝感县卧龙公社蟠龙垸大队平原、湖垸地区土地利用与农作物布局调查。以上调查研究都是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中心,利用1:5000地图进行地块填图,在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的建议。
196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协作完成了《中国土地现状区划》研究。本次区划是以如实反映各地区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现实特点作为基本依据,具体包括:①对于热量、水分和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程度;②农业经营方式的特点,如农作制度、畜牧制度;③农业部门和作物结构及生产水平;④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考虑自然经济条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方向。以此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12个二级区、51个三级区,129个四级区。分区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方向及途径,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土地利用区划研究成果,后来成为进行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重要基础。
1973~1978年,在吴传钧主持下,组织全国各地理单位开展了“中国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研究中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中国耕地、林地、牧地、陆地水域等利用现状和问题,并对宜农荒地资源及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北方水浇地分布图》、《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图》和《中国土地利用概图》(1∶600万)。其中,《中国土地利用概图》将中国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道路、冰川、永久积雪、沙漠、戈壁、高寒荒漠和矿山10个类型,它是我国第一幅全国范围土地利用现状图。
1973~1977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技人员再次前往黑龙江、内蒙古东部进行荒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发利用荒地资源的建议。
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但是,土地资源不清,利用不当,管理不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查清土地资源家底,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揭示土地开发潜力,探讨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成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5 11:05
目录
概述
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