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盐渍化
不合理耕作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主要因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农业技术措施运用不当,也会加速其发展。防治措施应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为主。有健全灌排系统、加强用水和排水管理、进行渠道防渗、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和合理运用农业技术措施等。
释义
土壤次生盐渍化又称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渠系渗透和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过分升高时,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至地表附近而蒸发,使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土壤表层,形成次生盐渍化。它区别于土壤“盐渍化”在于次生盐渍土的形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原生的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因地制宜地采用井灌井排、排灌结合、井渠结合、控制灌溉定额,降低地下水位是次生盐渍土改良的有效措施。
主要原因
土地的次生盐渍化过程中引发地下水位升高的主要原因有:
①灌溉系统不配套,排水不畅,只灌不排或重灌轻排,使大量灌溉水补给了地下水;
②大水漫灌,灌水量不加节制,造成过度灌溉而提高了地下水位;
③渠道渗漏严重,长期引水后,渠道两侧地下水位即升高;
④水库蓄水不当。平原水库水位一般都高于地面,若库周截水设施运作不力,势必导致水库周围地下水位升高;
⑤水旱田相邻分布,水田周围无截渗设施,使旱田区地下水位升高引发土地盐渍化。
另外,耕作粗放,种植和施肥不合理,比如不注意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和适时种植,也会造成土壤返盐。
防治原则
防治结合的原则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地下水位,控制盐分的迁移积累,防患于未然。
(1)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
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关键。在建设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时,需要同时考虑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特别是在潜在盐渍化地区,支级和斗级以下灌溉系统应与排水系统配套,保证排水通畅,控制田间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从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涝不咸。渠道控制面积大小要适宜.渠道级数不宜太多,输水灌渠不宜太长,断面不宜过大;桥、涵、闸等渠系建筑物要配套,做到及时、适宜地调配水量,提高灌水质量和效率。
(2)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灌溉计划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缩短输水时间,减少渗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积极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和农业节水措施,做到既高产又节水,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
(3)减少和防止渠道渗漏
一般采用混凝土、砖石、黏土或塑料、沥青等防护材料护面或用压实、人工挂淤等方法,减少渠道的渗漏。
(4)合理布局,避免插花种稻
在盐渍土区引水种稻,实行水旱轮作,是改良盐渍土的有效途径。但是种稻改碱,必须合理布局,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开挖深沟截渗;否则,水旱田插花,就会盐分搬家,导致稻田附近旱田严重盐渍化。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和演变,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有效进行防治。凡是成功的经验,都是与当地具体条件相适应的。不结合实际情况,盲目地死板硬套他人的成功经验,有时会适得其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掌握的当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凶、性质和改良条件,采取适宜于当地具体条件的针对性措施来进行防治。
综合治理的原则
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过程和特性等复杂多样,导致形成类型繁多的盐渍土。因此在治理上也必须采用综合治理的原则,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在治理方法上,不能简单地将各种措施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根据具体条件,技术集成,建立适宜于本地区的综合治理模式。
(1)改良与利用相结合
盐渍土是一类具有很大生产潜力的土地资源,改良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改良为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利用则可巩固提高改良的效果,两者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补充的关系。因此在次生盐渍土改良的同时要利用其进行农业生产,在生产利用中,通过合理的耕作施肥等农业生物措施,不仅逐步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可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加速改良进程。
(2)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
水利工程措施对农业生产是不可缺少的,更是综合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前提条件。利用水利工程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配,调控土壤地下水体系的水盐动态和地下水位,使之有利于土壤盐分处于下移状态而不向地表累积。同时通过采用多种农业生物措施,减少地面蒸发,可稳定土壤脱盐的效果。因此,两类措施密切结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消除土壤盐分与提高土壤肥力相结合
应用水利措施以排除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及其在地表的累积,为植物创造正常生长的土壤环境;运用农业生物措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其肥力和抑制土壤返盐,则是盐渍土改良的另一重要方面。此外,在冲洗改良盐渍土时,土壤脱盐也伴随着养分的淋洗,因此,必须通过农业生物措施培肥土壤,补充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才能真正达到改良利用盐渍土的目的。否则,土壤脱盐的同时导致贫瘠,地面覆盖减少,蒸发增强,可能使土壤再度发生强烈的次生盐渍化。
(4)灌溉与排水相结合
完善有效的灌排水利工程是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的关键,尤其是在自流渠灌区.灌排配套不可少,否则重灌轻排,甚至只灌不排。必然导致灌区地下水位迅猛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迅猛发展.致使土地荒芜。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形式的井、沟、渠相结合的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
(5)近期和长期相结合
实践证明,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制订统一的规划;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2:37
目录
概述
释义
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