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碱度是指土壤碱性的程度。土壤溶液的碱性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中碳酸钠、
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钠的含量。含有大量交换性钠或交换性镁的碱化土壤,其PH值可达9以上。强碱性反应除一些耐盐碱性的植物外,对大多数植物和微生物都极其有害,还可导致微量元素的有效性降低,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等。
土壤的
pH值大于7.0时
土壤中
碱性物质的
总量。碱性物质主要是
钙、
镁、
钠的
碳酸盐和
酸式碳酸盐,以及交换性钠和其他
交换性盐基。它们是由
碳酸钙的
水解、含钠
矿物与含
二氧化碳的
水溶液反应生成
碳酸钠,以及交换性钠的水解等作用产生的。
土壤碱度是指土壤碱性的程度。土壤的pH值大于7.0时
土壤中
碱性物质的
总量。
土壤碱性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土壤中氢氧离子的数量。土壤中的氢氧离子主要来自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盐类的水解以及土壤胶体上吸附性钠的水解,这些物质水解后均能产生
氢氧化物,增加
氢氧根离子的数量从而导致土壤溶液呈现碱性反应。
碱化土壤中碳酸钠可直接毒害植物。高碱化度土壤可使土壤胶体呈分散状态而影响通气性、透水性和其他
物理性质。
土壤碱度通常以pH值作为
强度指标。以
碱化度(ESP)--土壤交换钠含量占交换总量的百分数作为容量指标。也可用钠吸附比(SAR)表示[SAR=Na+/(Ca2++Mg2+)1/2。Na+,Ca2+,Mg2+,为土壤饱和水溶液中的
阳离子,以mmo1/L表示]。施用石膏是改良土壤
碱度的有效途径。
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基本特性,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用pH值表示。它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生长,还影响土壤的肥力。特别是与养分的有效性及有害物质的产生有关。这些都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多数作物适应中性至微酸性土壤,有些作物对酸碱反应敏感,如茶树、杜鹃等喜酸土壤,对中性以上土壤不适应。而甜菜、
紫花苜蓿等要求中性、微碱性土壤,对酸性土壤不太适应。有些作物对酸性条件适应能力很强,如芹麦、黑麦、芝麻 等,在很宽的pH范围都能生长。水稻等作物本身有较宽的pH范围,只要配合适当的栽培措施,也可在强酸或强碱的土壤上生长,并能获得高产。因此根据作物对酸碱性的适当要求及土壤pH值的大小,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类型,能较好满足作物生长的土壤要求。
磷在酸性土壤易被铁、铝固定,在石灰质土壤易被钙固定,在pH值为6.5~7.5时有效性最高。因此在酸性或碱性上壤上施用磷肥应先中和土壤酸度或碱度。配合施用有机肥是提高磷肥肥效的重要措施。微量元素铁、锌、铜、硼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有效性较高,但钼却相反。土壤微生物活动在其适宜的pH范围,土壤细菌和放线菌较适宜中性至微碱环境。在此条件下活动旺盛。较易使土壤有机质矿质化。释放更多有效养分。其次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土壤过酸或过碱,结构性变差,粘重、土壤水、气、热不协调,不利耕作和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