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钾素形态,是指土壤中含钾物质的化学结合形式和存在状态。通常借助不同化学提取剂予以区分。土壤钾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结构态钾。水溶性钾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钾;交换性钾是土壤胶体表面负电荷所吸附的钾;
非交换性钾是三八面体的
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上的一部分钾;结构态钾是矿物晶格中或深受晶格束缚的钾,如长石、白云母中的钾。从植物营养角度可将钾分为速效钾(包括吸附于颗粒表面的钾以及溶液中的钾)、缓效钾和矿物钾,此三种形态钾占土壤全钾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1%〜2%、2%〜8%和90%〜98%。速效钾是植物可吸收的钾。矿物钾只有经过风化作用后,才能变为速效钾,其过程相当缓慢,对速效钾的贡献微不足道。缓效钾则是速效钾的储备库,其含量和释放速率因土壤而异。
土壤中钾的含量远远高于氮和磷,大体上是全磷和全氮量的10倍。总体平均约为3% (K2O)。土壤全钾量是各种形态钾含量之和,其中矿物钾占90%~98%,表明土壤中钾的大部分是植物难以利用的。我国自南向北土壤含钾量是逐渐增加的,如华南砖红壤地区土壤钾平均含量0.36%;稍北,红黄壤地区则为1.2%左右;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壤可达1.7%;北方地区一般超过2%,东北、内蒙古可达2.6%。
土壤含钾量主要和该地区的母质、风化及成土条件、质地、耕作及施肥措施有关:一、母质。凡含钾长石类、云母类和次生黏土矿物较多的土壤,其全钾量较高。紫色土、红砂土的全钾含量分别为2%和1%。二、风化及成土条件。在高温多雨地区,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矿物分解后钾极易流失,土壤钾含量低。反之,在寒冷、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微弱,矿物中的钾难于释放,且淋失少。因此,中国土壤全钾量大致呈南低北高之势。三、质地。大多数土壤中粒径<2μm的黏粒和2~10μm的砂粒含钾量都较高,因此,质地偏黏重的土壤全钾量通常高于质地轻的土壤的全钾量。四、耕作及施肥措施。不同耕作、施肥及土壤管理措施对于土壤含钾量也有影响。实行秸秆还田、施用草木灰,特别是施用化学钾肥,列于补充土壤钾素具有重要作用。
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钾离子是植物钾素营养的直接来源。一般情况下,土壤溶液中的钾含量在0.2~10 mmol/L范围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酸性土平均为0.7 mmol/L,这些钾仅够生长旺盛的作物用1~2天。由于在任何时刻,土壤溶液中钾浓度都是极低的,所以从其他形态向土壤溶液补充钾,是决定土壤钾素肥力状况极其重要的因素,土壤向土壤溶液中补充钾的能力取决于各种形态钾之间的转化和它们各自与土壤溶液的平衡特性。
交换性钾是被土壤胶体负电荷吸附,可以被中性盐在相当短时间内从交换点上被交换下来的钾离子。是土壤速效钾的主要部分,占土壤全钾含量的0.1%~2.0%。交换作用进行得强弱则受交换性钾的吸附位置、黏粒矿物种类、陪伴离子和钾饱和度等的影响。
也称缓效性钾,是存在于层状硅酸盐矿物层同和颗粒边缘上的钾,即那些处在强吸附点上、不能被中性盐溶液在短时间内提取的钾,数量约占土壤全钾的2%~8%,是速效钾的贮备库,可以缓慢地转变为速效性钾,从而对植物有效。
存在于
原生矿物或次生矿物结晶构造中的钾。矿物钾约占土壤全钾量的90%~98%,不溶于水,不易被溶液中的阳离子所代换,有效性低。只有经过风化作用后,才能转变为速效性钾。风化过程相当缓慢,对速效性钾的贡献微不足道。含钾矿物风化的容易程度依次为黒云母〉白云母〉正长石〉倾斜长石。